常老师最近收到一位三年级小朋友的倾诉:她叫小娜,原本有一件很开心的事情,她终于有“宠物”了,一群蚕宝宝。小娜决定要好好照顾它们,给它们找来新鲜的桑树叶,看着它们白白胖胖的,比自己吃饭还开心。但是她无意间在班级里发现,班里的同学在虐待蚕宝宝,甚至把蚕宝宝扔在地上踩扁,小娜看到后留下了心理阴影,晚上睡觉也会梦到受到折磨的蚕宝宝们,只能打电话来咨询常老师怎么缓解,常老师安慰好小娜以后,也意识到教会孩子尊重生命有多么可贵。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要培养孩子“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否则,视蚕宝宝如草芥,给鲜花以蹂躏,当一个人对低级的生物或动物毫无怜爱之情时,他会尊重高级的生命吗?对人的尊重,对宇宙的敬畏,最基本的就是尊重生命的存在,知晓生命的不可重复性。常老师在此给家长们以下几点建议: 培养真正的“同理心” 孩子的同理心,是在对这个世界的感知中慢慢成长起来的,只是他们的认识还不够完善,还只能从自己的需求和日常行为出发,去理解周围的东西。而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认知能力的提高,他们的情绪体验会逐渐丰富,同理心也不断增强。真正的同理心的建立,其实需要更多的一些引导。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适时、恰当的指导是培养同理心的关键。在日常生活中教会孩子识别接纳自己的情绪,体验共情其他人的情绪,而不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去左右别人。父母也要用同理心理解着孩子,孩子也会用同理心去理解将来的世界。 生命需要被尊重,不是漠视 想让孩子拥有真正的同理心,和对生命的尊重,父母也要注意不能向孩子表达出生命的漠视。 假设小娜跟妈妈哭诉,妈妈说:“别难过了,不就是只小虫子吗?我们小时候都这样玩。”,那么小娜的内心会有何感受呢?作为家长,以身作则才是最好的教育,孩子表现出对生命的尊重和内心的善良,家长一定要好好保护和培养这种品质,而不是觉得孩子为了一只虫子难过,是“小题大做”、“麻烦”。 父母日常的行为可以把自己对外界的尊重传达出来,孩子也会学着尊重。如果孩子还不懂自己的行为会对别的“生命”造成何种影响,家长可以引导他们,学着换位思考,去感知其他生命的存在和需求。以免养成“只有我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类似的想法,如果能对其他的生命多一些感知和尊重,也许就不会有漠视生命的悲剧发生。 营造充满爱的家庭 如果家长习惯以暴力表达情绪,给孩子的心灵造成创伤的同时,也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孩子对自己、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因为暴力行为也是一种言传身教。 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长期生活在暴力环境中的孩子,会形成两种极端的性格。一种是变成施暴者,将自己受到的痛苦发泄在受害人身上,从别人恐惧的目光中,找到安全感。另一种,则会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当孩子缺乏自我认同感时,可能会自暴自弃,最终用暴力的方式对待自己或别的生命。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爱和包容,不仅指向好的教育方式,也关联着孩子的价值观。 想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要用充满爱的家庭包围他,用正确的方式让他明白:生命是美好、是珍惜,而不是暴力、冷漠和挥霍。 尊重每一个生命的成长规律,不仅是对孩子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及这个世界负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