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携手,教学相长 教研花开,馨香满怀,为进一步加强教师之间的沟通、学习与合作,切实解决数学课堂教学中热点、难点问题,探索“大成课堂”的实施途径,提升学生数学学科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10月中旬,我校2位老师开展了第二次校级数学教研活动。 蒋钘副校长的课灵动、扎实,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多种方式,理解周长 "数学生活化,让学生学习现实的数学”是数学新课程理念之一,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身边的事物来指一指、画一画、量一量、算一算为中心,使学生仿佛身临其境,在熟悉、亲切的背景中自然地感悟周长的含义、探究周长的求法。“周长”这一概念学生首次接触,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教学中,蒋校长从学生熟悉的事物(书)入手,让学生指出书的边线,接着让学生找生活中的一周,然后描一描平面图形或物体面的一周边线,让学生感知平面图形的周长,这样,帮助学生从实物到平面图形建立完整的周长概念。学生在这些具体的感知材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周长的概念。通过短短几分钟找的过程,学生的体会却在不断的加深,这种在做中感悟,我想是我们老师用再多的语言都无法替代的。这样,对“周长”这一概念的总结也就水到渠成了。这样的教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巩固了学生对周长的认识,发展了数学思考。 二、引导探究,计算周长 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在生活中探究、在活动中互动、在活动中内化、在活动中应用、在活动中创造,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活动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的教学理念。在教学量、算图形的周长时,蒋校长用实验方法将求周长分别进行探讨:一是求直线段图形的周长,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很快知道先量出每一个图形直线段的长度,再把各条线段加起来;二是探究不规则图形的周长,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通过不规则图形的周长研究渗透化曲为直的思想方法。 总之,在这节课中,蒋校长让学生通过一连串的活动,自己感悟、获取周长的概念。从“看”到“摸”,从"摸”到“描”,又从“描”到"量”,从“量”到“算”。不断更新的活动对学生来说充满了挑战,使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学习情绪高涨,学习质量得以提高。 虞老师的课亲切、真实: 这节课要让学生初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基本特征,知道长方形长、宽以及正方形边长的含义,并能够初步体会长方形与正方形的联系与区别。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培养观察、操作及思维能力。 一、情境导入,激活已有经验。 本课的开始虞老师先让学生找教室里的长方形和正方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二、自主探究,动手发现特征 在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时,虞老师没有把现成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想长方形的边、角的特征,然后再通过教师提供学具,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自己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去验证猜想正确与否,通过在具体的操作中自主探索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使学生对长方形、正方形的边、角特征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这个过程让学生体验到探究方式的多样化,感受到数学知识之间的密切联系。在这一环节,虞老师提供给学生充足思维空间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猜测,在操作中验证,在交流中发现,使课堂形成多方互动、多向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课后,全体数学教师进行教学研讨,上课老师谈论了课后的所思所想,接下来,老师们认真互动交流,对本节课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点评,各位老师受益匪浅。“一次活动,一次成长。深耕课堂,潜心育人。全体教师必将坚定探索步伐,砥砺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