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
备案课题申报评审书
课题名称: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
研究方向: 5
课题主持人: 邹焕萍 吴倩茹
所在单位: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申报日期: 2023.11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O二一年一月制
填报说明
1.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除招标课题、专项课题以外的课题申报者填写本《申报评审书》。
2.填写前,请先认真阅读《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规划课题管理办法(试行)》和《常州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指南》。
3.“研究方向”栏按“课题指南”中“选题与领域”的分类填写,如选题隶属于“教育综合改革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2”,如选题隶属于“课程与教学研究”,则研究方向栏填写“5”,其它类别课题以此类推。申报自选课题者,研究方向栏填写“自选课题”。“课题主持人”不得超过两人。
4.《申报评审书》栏目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总字数不宜超过5000字,各栏目空间填写时可根据实际需要调节。《申报评审书》“三、四、五”三个栏目需保持在同一页面内。
5.《申报评审书》一律用A4纸打印或复印,一式两份,左侧装订成册。
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地址:常州市钟楼区紫荆西路6号315室、317室
邮编:213000
电话:0519-86696829,86699812
一、课题研究人员基本信息
课题主持人基本情况(不超过2人) | |||||||||||||||||
姓 名(1) | 邹焕萍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98年 02 月 | ||||||||||
行政职务 | 无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二级 | 研究专长 | 理论研究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 手机(必填) | 13515265312 | ||||||||||||||
E-mail(必填) | 1025908848@{域名已经过期} | ||||||||||||||||
姓 名 (2) | 吴倩茹 | 性 别 | 女 | 民 族 | 汉 | 出生 年月 | 1997年 10 月 | ||||||||||
行政职务 | 无 | 专业技 术职称 | 中小学二级 | 研究专长 | 实践研究 | ||||||||||||
最后学历 | 本科 | 最后学位 | 学士 | ||||||||||||||
工作单位 |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 手机(必填) | 18816270288 | ||||||||||||||
E-mail(必填) | 2398804710@{域名已经过期} | ||||||||||||||||
课题组成员基本情况(限填10人,不含主持人) | |||||||||||||||||
姓 名 | 工 作 单 位 | 专业技术职称 | 研究专长 | 在课题组中的分工 | |||||||||||||
王佳波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理论研究 | 课题组的调研分析 | |||||||||||||
蒋培华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理论研究 | 课题实验活动策划 | |||||||||||||
贺小藕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信息技术 | 技术更新、支持 | |||||||||||||
冯菲菲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课堂教学 | 资料收集整理 | |||||||||||||
白玉仙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信息技术 | 课题会议记录 | |||||||||||||
汪娇美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高级 | 课堂教学 | 分析课题实施过程评价 | |||||||||||||
王艳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信息技术 | 实践研究案例收集 | |||||||||||||
杨亚君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课堂教学 | 校本课程的开发 | |||||||||||||
虞兰琴 | 湟里中心小学 | 中小学一级 | 课堂教学 | 实践研究案例收集 | |||||||||||||
课题主持人“十三五”以来教育科研情况 | |||||||||||||||||
课 题 | 课题名称 | 立项部门 | 立项时间 | 任务分工 | 完成情况 | ||||||||||||
独 立 或 以 第 一 作 者 发 表 或 出 版 的 主 要 论 文 或 著 作(限填10篇) | 论文或著作名称 | 发表刊物或出版单位 | 发表或出版时间 | ||||||||||||||
二、课题研究设计与论证
(一)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 ||||||||
教学评一致性:是指在小学数学课程实施中,将评价持续地镶嵌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中,使得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教与学效果的评,通过科学的方法相互制约、相互影响,融为一体,形成合力,协同实现课程目标。本课题中,着力小学数学学习评价与数学活动任务设计、教学目标有机融合、相互促进。 “数与运算”主题:是指涉及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技能。在小学阶段,数与运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包括整数、分数、小数、加减乘除等内容。本课题,着力理解整数、小数、分数、意义的同时,理解整数、小数、分数基于计数单位表达的一致 主题结构化教学:是指强调将知识呈现为有机的、相互联系的主题,从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的内在逻辑和实际应用的一种教学方法。本课题中,关注数学内容结构化处理,以整体结构化的数学内容学习为载体,探索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路径,将数学内容与核心素养的数学、评价结合起来,体现数学学科特征。 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是是将数学中的基本概念、数与运算的规律以及实际应用有机地整合在一个主题下,以促进学生对数学的深刻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本课题中,着力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的典型案例分析和建立课堂范式。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实践研究:是指围绕教学评一致性的落实,开发“数与运算”主题下内容的评估工具,设计教学目标和数学活动任务,构建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实施路径和策略,开展教学评一致性融入到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评价研究。
| ||||||||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的价值 | ||||||||
1.国内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1)教学评一致性 韦斯林和贾远娥在《学习进程:促进课程,教学与评价的一致性》(全球教育展望,2010年)一文中,从学习进程角度出发,指出其可以促进课程、教学、评价一致性与互相联系。 崔允漷教授等人曾在《“教-学-评一致性”:意义与含义》(中小学管理,2013年 )一文中提出:对于教学而言,“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对学习的评价应该具有一致性的目标。崔教授与雷浩(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年)又详细阐述了“教、学、评一致性”,指出其在目标的引导下,有三方面的含义:学-教一致性、二是教-评一致性、三是评-学一致性。崔允漷教授开展了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理论的长期跟踪式研究,构建了“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模型,并且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证明了“教、学、评一致性”三因素模型的合理性。 张菊荣在《“教-学-评一致性”:从方案设计到课堂实施》(江苏教育,2017)一文中指出,专业的“教、学、评一致性”教学设计是实施“教、学、评一致性”课堂的基础,并明确“教、学、评一致性”的教学设计需要遵循先制定学习目标,再确定评价任务,最后设计教学活动,将其嵌入到评价中。张顺清在《“教、学、评一致性”与“教、学、评一体化”的起源与含义》(《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9年)一文中辨析了“教、学、评一致性”和“教、学、评一体化”的概念,明确了“教、学、评一致性”是指教学目标、评价任务和教学活动的一致性。 吴星、吕琳在《核心素养培养需要“教、学、评”一体化》(江苏教育,2019年)指出教学评价一致性可以助力破解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难题。“教、学、评一致性”是第十二届上海国际课程论坛的基本立场,与会人员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统一主张是:“教、学、评一致性”要求教学与评价基于课程标准、以学定教、以评价促进教与学。 (2)结构化教学 叶澜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2008年)对结构化教学教学作了详细的阐述和运用,提出“教结构、学结构、用结构”的结构化教学基本理论。徐薇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2016年)中提出整体结构教学。整体结构教学就是要通过回顾、提炼和反思,逐步将知识结构内化为学生学习的方法结构,成为新的学习工具。颜春红在《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课堂过程评价解析》(现代中小学教育,2018年)提出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是在充分了解学生知识基础和能力经验的基础上,以完善和发展学生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为目的,站在整体化、系统化的高度组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方案、开展教学活动,帮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理解知识的逻辑关系,并形成比较完善的数学认知结构和思维结构的教学。 针对结构化教学,也有不少学者从不同的学科不同的角度去尝试结构化设计的相关设计模型:毛波,吴玉国在《备课轴:小学数学结构化教学设计实务》(中小学教师培训,2018年)基于结构化学习提出备课轴,也就是基于结构化教学的教学设计,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学习内容、媒介、方法、环境等有机结合起来的整体,形成一个系统,教和学是两个重要的子系统。除此之外,以往也有部分学者也期望做出将两者结合起来的结构化教学设计模型。孙嘉洁在《小学算术的结构化教学设计》(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针对小学数学算术教学,在戴维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基础上,做出修改并设计出方法图表,同时设计出适合小学算术的教学策略决策程序概序图,微观层级的教学设计分为五个主要教学事件:学习准备;呈现信息;阐明观点;提供练习;学习评估。 2.国外相关研究领域现状 (1)教、学、评一致性 “教、学、评一致性”的研究开始于美国。著名的“课程评价之父”—泰勒,他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把教学、学习、评价牵连到了一起,不过没有明确提出“教、学、评一致性”,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20 世纪 80 年代,“基于标准的教育改革运动(简称 SBR) ”对“如何建立教育标准和课程、如何建立检测教育标准和课程之间一致性的评价系统”等问题进行探讨,要求教学评与课程标准保持一致。“教、学、评一致性”观念由此真正建立,一致性分析工具“韦伯分析模式”应运而生,它进行一致性分析是从四个维度开展的,一是内容领域的一致性,二是知识深度一致性,三是知识广度一致性,四是分布平衡性。20 世纪 90 年代,威金斯(Grant Wiggins)等人反思了传统教学设计中的不足,开创性的提出了逆向设计,遵循“课程标准→学习目标→评价证据→教学活动”的教学设计顺序,更加高效的落实“教、学、评一致性”。逆向设计应用广泛且颇有影响,在很多国家和地区的教学实践中都取得明显效果。 此后,英国学者提出“为了学习的评价”重要理念,指出“学生的学”学需要被 “教师的教”来促进。澳大利亚进一步阐释“教、学、评”一体化的理念,在其《课程纲要》中提到在学习过程中整合评价。芬兰关于实施“教、学、评”一体化提出“课程教学中的任何领域均可以有学校进行的自我评价”、“课程教学活动的各个方面都应有评价的涉及、教师自我评价和学生的评价是教学工作持续发展的两个构成要素和关键基础”。世界学者先后开展以如何在学科教学中实现“为了学习的评价”的相关研究,提出把评价与教学相整合,进而实现“教、学、评一致性”的目标,“教、学、评一致性”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蓬勃发展。 (2)结构化教学 早在18世纪后期,Itard(1962)就报告了他著名的案例研究。伊塔德从与教育对象一起生活中学习、记录了日常生活和使用视觉信息以及书面文字对培养语言技能的重要性。同时,Fischer和Glanville(1970)、Halpern(1970)和Graziano(1970)研究了结构化教学的使用。尽管这些研究在方法和教育计划的构成方面存在差异,但其中都应用了结构化教学并且效果良好。 2013年4月发布的《美国新一代科学教育标准》,基于“既见树木,也见森林”的原则,围绕“大概念”设计了未来创新型人才的学科知识结构“金字塔”,对学科教学“大图景”进行了整体架构和宏观把握:最底层是学科基本知识、技能等事实性知识及统摄性较低的分解概念;第二层是基于跨学内知识整合的核心概念与方法;第三层是基于跨学科内容整合的概念或主题;最顶层是统摄其他所有知识的“元认知”。 综合述评: 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国外起步较早,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随着新一轮课程的改革推进,我国相关的实践研究也呈现出上升趋势。从整体上看研究成果,当下对教学评一体化研究、学科结构化教学的研究已有一些理论成果与实践策略,国内外学者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表述虽有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都是一种做教学设计和组织课堂教学的理念与指导思想。强调评价在教学改革中的意义,指出教学与评价的整合,发挥评价的诊断与发展功能,通过评价促进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意义所在,并构建了“教、学、评”一体化的模型。 关于结构化教学的探索涉及到很多方面,不同的学者倾向于从不同的视角来进行理解和研究,但可以看出存在共识:即结构化教学重视学科知识结构,通过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结构,使学生的思维结构不断提升,认知结构不断发展。结构化教学是贯穿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思维构想,与其他教学形式相比,其更加注重教材和教学过程的整体性与连贯性,更加强调知识、技能的关联性和层次性,也更加强调知识技能的运用。我们可以看到应用于不同场景的结构化教学设计模型,虽然不能完全应用到每一堂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但也可以给小学教师在教学时提供借鉴和参考。 而从文献中可知,我国对结构化教学的研究才小有发展,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研究散落在少数学科的教学尝试中,缺少广大一线教师需求的系统的理论基础指导与实施“教、学、评”一致性的实践范式,缺少教师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应用的对小学数学数与运算的评价工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也缺少整体设计课堂教学的意识。虽然不少一线工作者结合实际教学提出了相应的结构化教学建议,但这些方面的研究大都集中在以某一具体课例来提出相应策略,从教学设计这一角度出发研究结构化教学的论文也多数指向初中、高中,针对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教学设计的相关研究较少。在小学数学研究领域,有零散的关于教学评一致性、结构化教学的经验文章与理论分析,将结构化教学与课堂教学变革相融合,通过评价引领数学活动任务设计、将学生运算能力培养落地的研究还需继续深入研究。 3.研究的价值 理论价值: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是小学数学“数与运算”在结构化教学中落地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强调一致性要贯穿于教与学的每一个环节,并探索开发“数与运算”主题下的能力的评估工具,构建“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为“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实践视角和理论支撑。 实践价值:本研究将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理念进行“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研究,让“数与运算”主题的教学设计策略在课堂中得到落实,更新一线教师的教学设计理念,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发展学生的运算能力,为后续“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研究、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研究提供借鉴和帮助。
| ||||||||
(三)研究目标 | ||||||||
1.进一步深化对教学评一致性的认识和理解,构建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理论框架。 2.获得“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课堂策略与方法,形成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课堂范式,积累课程资源。 3.建构指向教学评一致性的小学数学“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评价体系 4.丰富学习内容,优化学习方式,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 | ||||||||
(四)研究内容(或子课题设计) | ||||||||
1.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的文献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对教学评一致性、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的代表文献的研究,进一步把握小学生”数与运算“主题的基本内涵、理论架构和实践原则等;进一步认识和理解教学理念转变、学习内容的丰富、教学设计的重构的重要性,学习相关实践经验,为本课题的实践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2.小学生“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现状的研究 研究要点:通过问卷、座谈、访谈、测试、课堂观察等形式,定性定量分析当前“数与运算”主题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实际情况。 3.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课堂实施策略和实践范式的研究 研究要点:聚焦研究过程,提炼课例设计与教学实践,推进具有体系化、序列化、效能化的教学设计研究。 4.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指标的研究。 研究要点:小学数学”数与运算“能力测评的研究,借助教学评一致性,进行小学数学运算能力评价工具的研究,建立有效的量化机制,评估教学评一致性理念下学生”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影响。 以学生课堂学习活动为主要线索,以核心素养和关键能力发展为目标,探索指向运算能力的数与运算一致性评价的主要内容和有效形式。重点探索以下方面的内容: (1)活动记录单的综合评价(小组)。学生的任务职责及活动方式的评价(个人) (2)不同评价工具对学生运算能力的不同定位。 (3)基于教学评一致性的评价工具开发研究。 (4)评价结果的恰当呈现和积极反馈。
| ||||||||
(五)研究方法 | ||||||||
1.文献综述法:采用文献综述方法,收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文献。通过查阅学术期刊、会议论文、书籍等,了解现有研究成果,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 2.调查法和测量法:采用问卷调查和测试等方法,对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以及“数与运算”一致性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符合研究目标的调查方案,选择适当的小学校和样本进行调查。为本课题研究提供有数据的推理链条。 3.案例研究法:教学评一体化来源于实践,并且要应用于实践。通过具体的课例,对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分析框架作可行性分析,以实例来支持理论研究,在具体的案例中剖析运算能力落地的策略与问题。 | ||||||||
(六)实施步骤 | ||||||||
1.研究思路
2.研究步骤 第一阶段(文献研究阶段) 2023.08-2023.12 制定课题方案,反复论证,为申报课题做好准备。进行教学评一致性、结构化教学的理论学习与已有案例分析。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2024.01-2025.12 开发运算能力的评估工具,并在实施中不断修正和完善。形成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实施路径、具体课例以及评价体系。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2026.01-2026.06 对研究课例进行提炼与归纳,撰写实验报告和结题报告,编写案例集,准备结题和和鉴定材料。
| ||||||||
(七)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 ||||||||
1.主要观点 通过研究理解教学评一致性与“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关联价值,聚焦运算能力的“表现评价”和“教学落地”,构建“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实施策略,实现运算能力的可教、可学、可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数学课堂教学的变革。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研究能有效促进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是促进小学生数学运算能力培育的重要路径。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研究能有效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正确的教学方向,使教学行为合理、有效和科学,从而变革数学课堂的教与学。 2.创新之处 (1)研究视角的创新:本课题将“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研究视角聚焦在教学评一致性方面。传统上,研究更多关注学生在数学运算中的正确与错误,而对于一致性问题的关注较少。本课题将“一致性”作为研究的主要视角,强调学生在不同题型中的一致性表现,从而深入探讨学生的数学学习特点和解题能力的稳定性。 (2)综合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通过文献综述和理论构建,建立研究的理论框架。然后,通过问卷调查、测试等定量方法,收集大量数学运算能力的数据。同时,通过定性方法,深入分析学生的解题策略和影响因素,为后续的对策研究提供更全面的依据。 | ||||||||
(八)预期研究成果 | ||||||||
成果名称 | 成果形式 | 完成时间 | 责任人 | |||||
阶段成果(限5项)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文献综述 | 论文 | 2023.12 | 邹焕萍 |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现状调查 | 调查报告 | 2023.12 | 吴倩茹 |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关联性研究 | 论文 | 2024.12 | 邹焕萍 | |||||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评价工具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 论文 | 2024.12 | 吴倩茹 |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策略研究 | 论文 | 2024.12 | 邹焕萍 | |||||
最终成果(限3项)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研究报告 | 研究报告 | 2025.03 | 吴倩茹 |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研究论文 | 论文 | 2025.03 | 邹焕萍 | |||||
指向教学评一致性“数与运算”主题结构化教学的评价工具开发与应用的研究 | 论文 | 2025.04 | 邹焕萍、吴倩茹 | |||||
(九)课题研究的可行性分析(包括:①主持人、核心成员的学术或学科背景、研究经历、研究能力、研究成果;②研究基础,包括围绕本课题所开展的文献搜集、先期调研和已有相关成果等;③完成研究任务的保障条件,包括研究资料的获得、研究经费的筹措、研究时间的保障等。) | ||||||||
1.研究力量 近年来,我校独立承担或参与了多项省级课题和内涵项目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大量的研究经验,同时培养了一支科研能力强的教师队伍,此项目还得到了区教师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本课题组核心成员中有市学科带头人、优秀青年教师,既有学校管理者,又有一线骨干教师,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科研能力强,能够胜任本课题研究。 2.研究基础 本课题前期搜集了数百篇关于结构化教学和教学评一致性的文献资料和相关论文,形成了初步的研究基础,同时课题组配备了多本关于运算能力的专著,如《中学数学教育概论》(曹才翰、蔡金法著,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数学教学论》(罗增儒、李文铭著,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中小学生数学能力心理学》(克鲁捷茨基著,上海教育出版)等。 3.研究保障 本课题组聘请省内外数学教学的各类专家,他们对新课程、新课标和任务群教学有深入地研究,在全国有很大影响。 有完整的教科研资源保障。在课题研究的组织协调上有丰富的经验,有较成熟的工作方式。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和教学条件为课题的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在硬件上有充足的电脑以及配套的网络设备以供使用,软件上大量的图书、报刊资料、电子文献为文献研究提供了保障。课题研究的参与人员均具有较强的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并有多本国内权威期刊作保障,可以保证搜集到课题研究所需的各种文献资料。 有充足的研究经费保障。本课题与学校省级项目密切相关,学校每年为项目提供研究经费,研究经费有保障。本课题研究本身与学校教学与课程研究工作相结合,课题研究与日常教学相整合,研究即教学,因此在研究时间方面有保障,而且我们将制定详细的课题研究计划和时间表,按照时间表的进程安排课题研究,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时间能够得到充分的保证。 |
三、课题主持人所在单位意见
本单位完全了解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十四五”规划课题管理的精神,保证课题主持人所填写的《申报评审书》内容属实,课题主持人和参与研究者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适合承担本课题研究工作。同意申报。 在该课题研究周期内,本单位愿意为该项研究提供研究便利,如课题获准立项,本单位愿意根据课题研究所涉研究任务,提供适量的研究经费。
公 章 年 月 日 |
四、辖市、区管理部门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
五、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意见
公 章
年 月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