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上午第一节课,蒋锡凤老师在三(2)班上了一节公开课《荷花》,这是一节读写结合,围绕课后小练笔:第2自然段写出了荷花不同的样子,仿照着写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这节课中,蒋老师一开始就让学生再次走近文本,品味第2自然段的写作方法,抓住关键词句,用心体会,想象画面,抓住“不少了”“挤挤挨挨”“冒出来"……这些词语,里面有情趣,有画面,抓住这些词语,提炼出“不同部分分别写、整体部分配合写、一一罗列并列写、抓住动作细细写、所见所感组合写”五大写作技巧。通过“删词对比”“画面想象”等活动,让学生直观感受语言表达的生动性,为片段仿写奠定基础。让学生懂得要写出“文字”的表现力,写出“文字”的生命力,写出“文字”的魅力,才能将文本语言内化为学生自己的语言,丰富积累,沉淀语感。 然后,蒋老师让学生把前一天在家里观察的植物,仿照课文写法,和同桌分享后,再花了20分钟写下来。最后运用作文智能软件,拍下孩子作文进行修改,学生上传习作后,AI自动识别修辞运用、语言流畅度等,生成可视化评分与修改建议,实现“技术+写作”创新,让孩子感受到这个软件对作文的帮助,以后也学以致用。 这节课开合有度,让学生始终发光,这节课,还是一节真真切切立足儿童立场,读写结合,让孩子不惧怕习作,是真正“为儿童全生活着想”的课。不仅展现了读写融合的深度实践,更揭示了技术赋能下习作教学的无限可能。蒋老师以文本为根基,以技法为脉络,将AI工具无缝嵌入“观察—仿写—反馈—优化”的学习闭环中,既保留了传统语文课堂对语言美感的细腻雕琢,又借助智能评改的即时性与精准性,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个性化的成长支架。尤为可贵的是,技术手段始终服务于“让儿童真实表达”的核心目标——当学生看到AI从“荷叶摇晃”中识别出拟人手法,或从“花瓣层层叠叠”中标注出视觉描写的星级评分时,他们收获的不仅是写作技巧的提升,更是对“文字有生命”的深切体悟。这种人文温度与科技效度的平衡,恰是新课标背景下“素养导向课堂”的生动诠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