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常州市范勤霞名教师工作室>>活动报道
春日研途 共探“一本多融”教学新篇——常州市范勤霞名师工作室第十五次研讨活动
发布时间:2025-04-25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吴如月

春风拂柳,暖阳映花。2025年4月24日下午,“范勤霞名教师工作室”第十五次研讨活动在武进区刘海粟小学顺利开展。本次活动以“学业质量”导向下小学英语“一本多融”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为主题,工作室全体成员及武进区各小学英语教师代表齐聚一堂,共赴这场英语教学的探索之旅。

                                                                                                              专题讲座 策略共享3.jpg  活动伊始,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的王丽萍老师带来了题为《绘本教材双螺旋:小学英语教—学—评协调育人新生态》的讲座。她深入剖析了绘本与主教材融合的创新理念,指出两者互为支撑、动态互补,犹如双螺旋结构般交互融通。王老师从课标要求、主题融合、教学设计、多元评价等多个维度,系统地提出了构建教、学、评协调统一的育人新生态的思路,为后续的研讨活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课堂展示 实践探新

武进区刘海粟小学的朱雯老师执教四下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Period 2)。朱老师围绕核心问题“What can you do for the fancy dress party?”,引领学生从派对筹备、进行及结束三个阶段深入探究。教学过程中,朱老师创新性地借助平板设备开展分组竞赛、虚拟换装等互动游戏,同时引入豆包AI智能工具,实时检测学生的语言学习成效,实现精准反馈与个性化指导。朱老师还巧妙结合绘本《World Book Day》,通过丰富的阅读实践,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综合运用能力,深化对主题意义的理解,让整个课堂充满趣味与活力。4.jpg  武进区马杭中心小学的曹芳老师执教四下Unit 6 Whose Dress Is This?(Period 4)。课堂上,曹老师以“Fancy Dress Party”为真实情境载体,巧妙融入绘本《World Book Day》,构建沉浸式语言学习场域,系统复习服饰类核心语言知识。在复习巩固的基础上,以有效的问题链为引导,帮助学生掌握阅读策略,发展阅读素养。曹老师精心设计多层次学习活动,引导学生在文本解读与互动实践中,体悟“好友间不仅共享欢乐,更应彼此关怀互助”的情感价值。5.jpg                                        凝练智慧 共研共进11.png  武进区清英外国语学校的沈锦娟老师分享了以《一本多融之语法里的“绘声绘色”》为题的讲座。她以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第二课时为例,聚焦语法与绘本融合的创新路径,提出“融绘本元素于语境、融语言支架于活动、融主题脉络于任务”三大策略,通过角色植入、螺旋式语言支架构建和主题意义升华,实现教学语境的整体性贯穿、认知发展从规则记忆到思维工具的跨越,以及育人价值的情感渗透。6.jpg  武进区实验小学的朱亚燕老师以译林版五下Unit 4 Seeing the Doctor第四课时为例,带来《一本多融:绘本在单元教学中的分阶融合策略》的讲座。她通过具体的教学实例,深入讲解了在单元教学的不同阶段如何有效地融合绘本资源。朱老师以“教材回顾—任务链驱动—绘本语言迁移—跨身份写作”为线索,促进学生从口头表达向书面表达的进阶,为解决课时有限与学生素养培养之间的矛盾提供了实践参考,引发与会者对教材与绘本深度融合教学方法的思考。

总结引领 启思致远

7.jpg

活动尾声,工作室领衔人范勤霞老师作总结指导。她从专业视角对整场活动进行深度复盘,高度评价了本次活动中展示的优秀课例和精彩讲座。在回溯团队磨课历程时,范老师特别点赞老师们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强调集体智慧与个人成长的双向赋能。同时,范老师对“一本多融”的教学设计与实践提出了新期望,希望老师们以AI技术为教学创新支点,探索智能工具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路径,鼓励突破传统教学边界,通过场景化、数据化的技术应用实现课堂提质增效,为后续研究指明方向。

教海无涯,研途不息。本次研讨活动为小学英语教师搭建了交流与学习的平台,汇聚了绘本融合教学实践中的智慧与创新。相信在工作室的引领下,“一本多融”英语教学将不断迈向新高度,为学生带来更高品质的学习体验!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