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新闻
集聚变革力量 提升课改品质
常州市教育局在2010年江苏省基础教育工作会议上的交流发言
发布时间:2010-04-20   点击:   来源:   录入者:xwzx
                    集聚变革力量 提升课改品质
 

常州市教育局

 

  课程改革是一个系统、复杂、艰巨的变革过程,必须调动、集聚各种有利于课改的力量合力推进。有鉴于此,我们确立了“整体优化,多维度推进”的课改策略。
  一是加强领导,坚实课改的领导力。首先是组织到位。课改发动初期,我市就成立了以分管市长担任组长,各部委办局分管领导担任小组成员的常州市课改领导小组,负责推进课改工作。各地、各中小学也纷纷成立相应组织,确保课改顺利启动和有效推进。其次是责任到位。建立了市、区、学校各级责任体系,明确各级政府、教研机构和学校实施课改的职责。第三是准备到位。为确保课改有一个良好的开端,我市提出“提前预热”的工作要求。以高中课改为例,我市提前一年开展培训,提前一年进行试点,提前一年熟悉教材。第四是政策到位。为使课改有序推进,市教育局先后制订了《常州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建立了校本教研、行政听课、学生综合素质评定等一系列制度。
  二是变革学校,勃发课改的内生力。学校是课改的基本单位,必须改革学校现有的管理制度和文化。我市从2003年起,开始实施学校主动发展工程。制订三年发展规划,促进学校形成共同愿景,以此调动师生投入课改的主动性;把课程改革放在学校整体框架下进行设计,并与学校各项改革有机呼应,使课程改革更加扎实、有效;开展学校发展项目创意设计评选活动,推动学校围绕学校制度、课程开发、研训方式等主题进行策划,激活学校课改的创造性;建设学校文化为课改营造良好的文化“土壤”。
  三是发展教师,增强课改的实施力。首先是建立培训体系,根据“全员培训、全面培训和全程培训”的要求,整体规划培训活动,形成市级、区级及校本培训的相互补充,通识培训与学科培训相互衔接的有机体系;其次是创新教师发展方式。我市于2006年成立名教师工作室,目前已发展到42个。名师工作室有力地促进优秀教师成长,极大地发挥优秀教师的引领作用。为激发教师成长内需,我市开展“教师发展五级梯队”建设,设立了“教坛新秀、教学能手、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后备人才”的依次递进的五级台阶,使每一发展阶段的教师都有专业提高的奋斗目标,克服职称评定终身制引起的职业倦怠现象。
  四是强化教研,培育课改的支持力。教研是联系课改理念和实践的桥梁,是解决课改实践问题的必要途径。开展区域教研、校际教研和校内互助式教研,使教研走向合作,形成合力;开展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指向的专题教研活动,使教研走向实际,提高针对性;倡导教学研究与教师日常教学融为一体,使教研走向日常,成为教师一种职业生活方式;倡导“项目引领、特色推进”,引导各地、各校结合自身实际选择重点项目开展持续研究,形成自身课改特色。如武进区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金坛市学科课型研究、江苏省常州中学的课程统整、第一中学的教研组建设等,都成为各自课改的亮点。
  五是规范行为,确保课改的执行力。首先,大力开展减负增效活动。先后召开多个会议,下发多个文件,出台多个举措,全力推进减负增效工作。目前,减负增效工作得到了教育内部及社会各界广泛响应,学生负担明显减轻,教学和学习方式进一步优化。其次,积极开展课改专项督查,把课改作为督学、督政的重要内容,督促各校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和常州市课程方案。再次,加强课改专项调研,把调研作为增强课改执行力的重要手段。除了常规和不定期调研外,我市每年举行一次覆盖各区域的大型课改调研活动。
  得益于“整体优化,多维度推进”的策略,我市课程改革取得显著成绩。学生综合素质明显提高;教师教学行为逐步优化;学校发展活力得到彰显;课程运行质量显著提升;课程评价方式日趋多元。
  成绩已属过去。展望未来,面对常州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教育的挑战,面对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优质教育需求,我们必须重新规划课改蓝图,全面开创课改新局面。今后,我市课程改革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设置规范、运行高效、功能优化、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为目标,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运行机制、变革学校文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为重点,努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建设让人民群众满意的一流教育。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