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幸福的数学教学研究之路
——市教研室汪履平主任莅临我校指导课堂教学系列报道二
2010年9月15日上午,湟里中心小学迎来了常州市教研室汪履平主任的莅临指导。湟里中心小学校长及全体数学老师全程参与,共同走入数学课堂,开展了数学研讨活动。研讨活动中,我校两位老师上了两节研究课。第一节由臧斌老师执教六年级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第二节王佳波老师执教五年级的《小数的认识》。课后汪履平主任分别对两堂课进行了点评。
一、尊重学生个体的知识体验,找准新知的“最近发展区”。
小数对于学生来说是全新的,如何将这一全新的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找准学生学习新知“最近发展区’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节课教师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猜一猜米尺的价格,从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引出新课,然后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让学想一想生活中都见过那些小数,立刻激起学生的表达欲望,再自己试着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并适机给予了恰当准确的引导。即尊重了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不断引领学生从已知走向未知,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探究的过程中。综合题练习时,更是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运用本节课新知来猜测老师的身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被激发了,同时师生间的距离也拉近了。
二、以学为主,享受过程。
《标准》倡导 “以学为主”的教学过程,是完善学生认知结构的最有效途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有效、丰富的学习环境下通过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新的所学知识同化后,即通过“自主学习”后完成对小数的认识。《小数的认识》为了达成学生顺利建构其知识结构,教学中主要体现了这样几个环节,一、是挖掘生活素材,巧妙整合课程资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在今天上课之前,你们有没有看到过小数?”“你们知不知道姚明的身高是多少?”“你们知道自己的身高吗?”“同学们想知道中外古代的小数是怎样的吗?”等数学问题。二、是注重开展自主学习,提供充分的探索空间。如:“你们读得真不错!再来写写小数,好吗?”“看来这两把金钥匙你们都得到了,那第三和第四两把金钥匙看哪些同学自己能获得。”“并请你把猜得的两个小数写在本子上。”等。三、是练习题有趣和有效的完美结合。学生只有感觉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而不是被当作灌输的容器,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这节课让我们对小数的认识的教学有了一种全新的感受,但是,我们觉得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会读写小数,会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在读写上,学生确实掌握得很好,但用小数表示简单的米数和元数的教学有些过急,学生还没有充分参与其中,学生没有一个可以充分的探索空间,所以难点未必能突破。我个人觉得在学生会读,会写后,此处是否可以直接把1角=()/()元=()元(2)1分=()/()元=()元交给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这个问题非常具有思考性和探索性,会让学生不断的产生思维的困惑,让他们在思维的压力下主动的与他人合作交流。要相信学生,给学生充分的探究思维的空间,以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对于这里合作交流有几点建议:a、交流的问题要有针对性。b、问题还要有探索的空间。c、交流前学生要有独立思考的时间。d、交流前教师要关注小组整体的意见。这样一来,即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充分调动了学生群体的积极性。
课标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应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可见,数学的学习具有实践性、探索性和思考性。课堂教学中,只有真正解放学生的双手、大脑、嘴巴,并给学生足够的时间、空间,才能使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中臧斌老师明确操作要求后,放手让学生去操作,给学生充分的活动、交流和思考时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究知识、获取知识。在小组活动中,学生能够各抒己见,先后找到不同计算长方体表面积的方法。在学生掌握了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后,不单独安排时间推导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而是设计了一道习题,学生在算式说意义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发现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培养了学生优化思维和求异思维的能力,促进课堂效益的提高,也使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在师生共同参与和评价中,达到优化思维,推陈出新的效果,并从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湟小通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