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园新闻
梅花香自苦寒来  宝剑锋从磨砺出
——湟小在“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中获得好评
发布时间:2010-11-11   点击:   来源:   录入者:xwzx

 

2010119,湟里中心小学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了在我校三楼会议室举行的“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结题会议。中央电教馆王晓芜副馆长、中央电教馆技术开发与网络建设部陈莉主任参加会议并作了重要指示。课题评审专家组由中央电教馆研究室主任陈庆贵担任组长,成员有湖北教育信息中心副主任胡甫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吉庆、北京市灯市口小学副校长高雅萍、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徐晓梅,江苏省电教馆馆长尤学贵。来自武进区的28所课题实验校进行研究结题汇报,接受专家的质询与点评。

湟里中心小学戴敖方校长承担的课题《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报告精彩,重点突出,提炼较好。专家组成员分组分别听了陈明珠、任晓霞和范勤霞老师上的语文、数学和英语的课题研究汇报课。然后集中在三楼会议室对我校的课题进行评审,张春方副校长作了课题研究的总体汇报,接着分别有陈明珠、蒋鈃和范勤霞老师做了《利用资源性阅读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的研究》、《信息技术促进数学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英语口语能力的提高》三个子课题的研究汇报。专家组一致认为:我校“十一五”全国教育技术研究课题——《信息技术促进语数英课程目标实现的研究》,目标明确,概念界定清楚,方法得当,取得成果显著。注重课题研究的实践性、创新性,有借鉴推广的价值。

我校是苏南一所普通的农村中心小学,又是一所江苏省实验小学,原先办学条件相对薄弱。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条件的不断改善,我校在镇党委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借助新农村建设的春风,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优化教学方式,丰富办学内涵,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尽可能地为广大农村的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以学校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现代化,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目前,传统课堂面授教学与基于交互白板的数字互动教学结合的混合教学在我校已经蔚然成风,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提高,办学品位全面提升,学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省内外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1997年开始,我校就以现代教育技术的全面应用为突破口进行了积极的实践与探索。先后经历了常规电教媒体的广泛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推广、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的实验探索三个发展阶段。通过三个阶段近十年的努力,我们学校已经拥有相对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设施设备和数字化教育资源。学校建成了功能较全的校园网,拥有100多个互联网端口。校园网上建有数字图书馆和资源中心,拥有电子图书10万余册和上千个自制的多媒体课件、上百个专题网站,教育教学资源丰富。学校配有三个标准计算机教室,两个电子阅览室;全校30个班级全都装备了闭路电视和由计算机、投影仪和交互白板组成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与此同时,几乎所有教师都通过了国家教育技术能力初级考核,所有教师能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用现代教育技术。2007年至今,在所有教室安装了电子交互白板、所有教师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全体教师普及应用交互白板进行日常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组织实施了信息技术与各年级各学科课程教学的整合。教育信息化的推进使我校教育质量逐年提高,在本地区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先后有4个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结题并获全国省市级奖励,其中国家级课题《基于交互白板的有效教学研究》在2009年结题鉴定时被评为优秀等次。30多位老师在全国、省市级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整合评优课活动中获奖,300多篇现代教育技术论文在省市级以上刊物发表或获奖;学校也先后被评为常州市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常州市首届信息技术特色学校。更为重要的是我们的学生,享受到了与城市孩子一样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教育环境、教育质量。

这些充分体现了我校在“科研兴校、科研强师”方针的指引下,以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研究为载体,以新媒体、新技术的应用为平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高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新成果。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教育科研水平,从而大大促进学校特色的形成与发展。我们将藉此继续努力。(湟小通讯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