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发展中心>>德育天地>>道德讲堂
二年级生命教育活动方案
发布时间:2011-05-19   点击:   来源:   录入者:陈文瑶

 

团结力量大
袁琴
活动目的:
   1.通过实验,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团结协作,团结协作有什么用,团结起来力量有多大,认识到不团结有什么害处。
2.通过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团结协作的力量,从而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精神。
活动步骤:
   一、故事引入
   现在,老师要给同学们出一算术题:1+1等于几?(板书:1+1=?)对,在数学上1+1是等于2,但在生活中,有时1+1并不等于2。不信就看看这个故事。(电脑演示故事情节)
   内容:小明最爱玩翘翘板。一天,他一个人在游
乐场玩翘翘板,可蹭了半天也没翘起来。这时小刚来了,他也爱玩翘翘板。于是小明和小刚为翘翘板归谁玩争了起来,最后谁也没玩成。
   想一想:
   ①最后,小明和小刚为什么都没能玩翘翘板?
   ②他们应该怎么做才对?
   ③这时的1+1等于几?(板书:1+1=0)
   ④1+1=0的原因是什么?
   小结:1+1=0这个比喻,说明如果大家心里只想着自己,不配合,不团结,不协作,即使你单个人的力量再大,再能干,最终什么事都干不成,结果都会是个“0”。
   二、团结的力量及其重要性:
   (一)折筷子:
   1.团结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们来做个实验。这里有一根筷子,你能把它折断吗?两根呢?(指名上台演讲)
   2.谁能把一把筷子折断?(学生尝试)
   3.为什么一根筷子我们能很轻易地把它折断,而把十几支这样的筷子合起来,我们就很难折断呢?
   4.如果把一根筷子比喻成一个人的力量,这十几根筷子代表众人的力量,从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了哪种力量容易打打败?
   5.你从这个实验懂得了什么道理?(一个人孤军奋战,力量是有限的,容易被打败;当几个人或者更多的人团结在一起,力量就是巨大的,是不可战胜的。)
   (二)听故事
   1.如果团结了,互相协作了,(板书:团结协作),1+1会有什么结果呢?(板书:1+1=)别急着回答,先看故事。(电脑演示故事内容)
   内容:一天,有两个人在茫茫的大沙漠里迷了路。其中一个人腿伤了,走不动了,但他身上还有半壶水;而另一个人,身上一滴水也没有了,快渴死了。
   2.你能想个办法救救他们吗?
   3.从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1+1等于几?(板书:2)
   4.继续看电脑演示故事:这两位得救的人原来都是科学家,他们回到工作的地方后,发扬了团结协作的精神,一起研制出了一种新药,治好了千千万万病人的病。
   5.这时的1+1等于几?(板书:1+1>2)
   6.反过来想一想,在沙漠里,如果这两个人像抢翘翘板的小明、小刚一样,结果会怎样?
   小结:只有团结协作,1+1才会等于2,甚至大于2。
   (三)众球出瓶
   怎么样才能很好的配合,协作呢?请同学们做个实验。
   1.(出示瓶子)仔细观察:这个瓶子有什么特点?
   2.在每个瓶子里放进了七个球,每个球身上都绑着一根绳子,而这玻璃瓶口刚刚好能够通过一个球。现在,这个瓶子就是一间着了大火的房子,里面的球就是被困在房子里的人。而你就是其中的一个。情况危急,再不逃出去,房子就要塌了。你们该怎么逃出去?
   3.指名十四名学生上台演示。
   4.分别提问两组学生。
   ①你们组为什么能这么快的逃出房子?
   ②你们组出现了什么问题?
   5.设想一下,如果我们这些被困在房间里的人,心里都只顾着自己逃命,一拥而出(教师演示:把球一起提起),会出现什么后果?
   小结:所以,我们要学会团结协作,在十分危急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
   三、实践活动:
   《贴图比赛》:
   1.要求: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把图案中的鱼、气泡、水草剪下来,贴在白纸上,再涂上颜色。比一比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
   2.进行活动。
   3.做得最快的一组回答:
   你们组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快?
   四、总结
   这节课,通过我们做的几个实验和亲身体验,让我们知道了,人不能自私自利,心里只想着自己,这样做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0”,也就是失败。但如果大家团结协作那将没有人能打败你们。我们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那是你们大显身手的时代,但有一种精神千万不能丢,那就是——团结协作精神。希望在坐的各位同学能够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携起手来,一起创造祖国美好的明天。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