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上午8:00,湟里中心小学阶梯教室里一场精彩的讲座开始了,原常州市教研室的汪履平主任(原实小的老校长)应邀正为全体老师作 “改造我们的教学行为”的主题讲座。汪主任首先对课堂教学行为进行了概念界定,然后从“价值观、科学性、艺术性”三方面着手引领大家如何着手改造我们对教学行为。还从新老班级的交接、教学策略的设计以及整册教材的系统思考与把握等多角度谈了开学工作。
首先是价值观。教学行为的终极价值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只有“屁股坐在学生的板凳上”,以学生的思维为起点、以学生的成功有效学习文本,想学生、为学生成功的学习来提供有效服务的教学行为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透过教师课堂上每个细小而具体的教学行为,可以分析出他的思维方式以及其背后所支撑的价值观,每一种思维方式的背后一定有一种支撑它的价值观(或者说价值取向)。反之,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必然导致什么样的思维方式,也必然产生或呈现不同的教学行为。
其次是科学性。汪主任把它归结为三句话:1.学生学什么------准确吗?一节课学生要学习掌握的内容到底是什么?教师是否清楚?教师认为的知识或备课的内容是否准确。这是课堂的定位问题,也是衡量课堂教学行为科学性的第一要求。准确吗?要求教师先学,要求教师同学,要求教师能知道教学内容的“源”与“流”。2.学到什么水平------到位吗?每一节课都有具体的要求,教师应该有明确的目标,如果不明确则必然导致课堂教学行为的随意性。3.怎么学-----有效吗?减少对学生学习有影响的一切无关的刺激信息。教学行为应该避免复杂而又肤浅、追求“简约而不简单”。40分钟是有限的,任何美妙的设想只有真正在40分钟里能够达成才是有效的,才是现实的,课堂需要把好底线。教师课前如果非常把把这三个问题都思考清楚了,上课才可能轻松、洒脱,才可能自然。第三是艺术性。由于时间关系,汪主任对各种课堂教学行为艺术进行了简单讲解。谈到了教师语言艺术时特别强调语言要精彩、幽默,每节课都要争取让学生大笑三次,要让课堂产生应有的魅力与引力,要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汪主任的专业引领可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为我们的课堂教学研究很好地指引了方向。一个半小时的讲座在不知不觉中就过去了,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剖析中,老师们分享着汪主任的智慧和精彩,感受着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魅力,每位老师都获得了一些触动、一些思考和一些感悟。如何真正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教育工作者应有的儿童立场,需要从改造我们的日常教学行为开始,从改变我们每节课的教学行为开始。(薛仁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