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习作资源>>大作>>三年级
写写我们的生活
发布时间:2015-03-07   点击:   来源:   作者:湟里小学管理员

 

 

 

教学目标:
1、 消除习作 神秘感,使 次接触习作 学生感 习作并不难,增强习作 自信心
2、 激发习作 兴趣 动机,让学生拥有放松 习作心态,易于动笔,乐于表达。
3、 读懂例文《好阿姨》、《假如我有一支神笔》,结合作文提示,让学生明白写作文就是把自己的见闻记下来,把自己所想的写下来。
教学重难点:
    自主 作,抒 童真,表达童趣,放飞童心,体味快乐。
教学准备:课件、图片、作文本、钢笔,学生作文等。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读例文,明确学习目标,完成自作初稿。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已经升入三年级了。从今天起,我们要学习写作文这项新本领了。与写话一样,写作文并不难,只要把自己做过的、看见的、听见的、想到的写下来,让人看明白了,就是作文。其实,有好多同学上学期的写话,就已经是作文了。所以,作文并不神秘,也不可怕,相信你们在今后的日子里一定能写出非常精彩的作文来。
二、阅读例文,感受作文
1、阅读例文
阅读《好阿姨》。
  自由读一读《好阿姨》,想一想,小作者笔下的阿姨“好”在哪里?
  交流、讨论。
    好阿姨是怎样给小作者留下“热情”的“好”印象呢?再仔细地读一读,与同桌讨论讨论。
小结:小作者留心观察生活,真实有序地写下了自己去商店买牙膏时的见闻和感受,动作、语言的描写反映了阿姨热情待客的特点。由此可见,作文是十分简单的,只要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写出作文来。
 阅读《假如我是一支神笔》。
  自由读一读,边读边想,小作者有了神笔以后,他想做些什么?
小结:小作者展开了想像的翅膀,写出了这篇生动有趣的作文,而且字里行间流露出小作者的美好心愿。由此可见,作文可以写自己想象的世界,只要大胆想象,也能写出精彩的作文来。
2、畅谈感受
读了《好阿姨》《假如我有一只神笔》后,你对作文有了什么感受呢?
三、明确要求,确定内容
四、指导习作
1、明确写作要求。
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轻轻松松地写出我们的第一篇精彩的作文!写什么呢?
2、学生表演,创设情境。
 两名学生表演小剧《客人来了》。按照“请进”——“请坐”——“倒茶”——削水果“——”给爸爸打电话“的顺序进行表演。
 学生评议,从表情和语言两个方面,给予补充。
 再请一组同学表演。
3、交流构想
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写作内容,拓展思路。
4、其他要求
本次习作出了对作文内容的要求外,还有什么要求?
(先打草稿,再朗读修改,最后誊写)
五、我的20分钟。
1、现在我们拿起笔,把你招待客人的经历写下来,写的时候可以想一想我们刚才的表演。
2、点评。
 同桌互相朗读自己的习作,互相纠正,互相表扬、肯定。
 推荐你认为写得好的习作读给大家听。
 交流评议。
第 二 课 时、我的10分钟
    请同学们把自己写的文章认真地读几遍,把错别字改正过来,把不通顺的地方改通顺,把需要增加地方加上去,删除不必要的语句。
二、相互修改
    自己修改满意的作品读给同座听,征求别人的意见。
三、交流习作,师生评议
四、朗读习作
    请愿意将自己的习作读给大家听的学生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同学认真听,看她哪些地方写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修改。
五、评价方式
1、学生自评
    让读习作的学生自我评价,体验习作给自己带来的快乐。
2、师生评价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习作的评价,注意引导学生公正客观的评价他人的作品,分享他人习作的快乐。
板书设计
招 待 客 人
                                打草稿
自己修改
再誊写
 
 
 
哥哥来做客
星期天的早晨,妈妈告诉我今天哥哥要来我们家做客,我听高兴坏了,因为我好长时间没有见到哥哥了。接着妈妈说她要出去买菜,叫我在家里等哥哥来。 
过了一会,门口传来了敲门声,同时哥哥的大嗓门也传了进来:“小不点,快开门,我来了。”我一跃而起,急忙打开了门,把哥哥迎了进来。由于天气很热,哥哥满头是汗,我急忙打开了冰箱,拿出妈妈新买的冰糕给解渴,并且打开了风扇让他凉快凉快。哥哥笑着说:“你真像个小大人。”我把哥哥拉进我的房间,拿出我最喜欢的玩具和他一起分享。 
我们正玩得高兴的时候,妈妈回来了。他问我有没有好好招待哥哥,没等我回话,哥哥就把我的表现告诉了妈妈,妈妈听完后,用赞许的目光看着我好像在说:“你真是个懂事的好孩子!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