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教材简析:
例文《草丛中的发现》是刘常宁同学的习作。小作者用一颗好奇发现了草丛中可爱的小生命——正在造新房的小蚂蚁和摆动触须的小甲虫。小作者通过自己细心的观察、简洁的描述,展现了一个表面静悄悄,实则活生生的昆虫世界。
习作提示部分鼓励学生要做一个有心人,只要注意观察周围的事物,就会发现许多有趣的东西。要求学生完成习作,写下自己的发现。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写出自己的发现,要把话说清楚,让人听明白。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展开联想,生动形象地介绍自己的发现。
二、学习目标:
1、读懂例文,了解小作者是怎样用自己的眼睛发现小动物的,又是如何细致地写出它们的活动的。
2、通过例文,激发学生发现和探究的兴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一切感官去观察身边的事例,力求有新的发现。
3、按要求完成习作,把自己的发现认真细致地写出来。要求语句通顺,表达清楚。
4、鼓励学生为自己的作文画插图。
三、教学过程:
(一)、引导观察,激趣导入
1、今天,老师来给大家上作文课,先来考考你们,给个谜语大家猜猜,上边草,下边草, 当中有个黑葡萄。打一人体器官。(眼睛)
2、反应真快!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看看谁的眼睛最厉害,请仔细看看老师,你发现了什么?
3、老师今天和平常相比不一样,那你说说老师今天是什么样子的?
4、引导学生细致地观察老师形象上变化,说出自己的发现。
5、老师的这些变化让你想到了什么?
6、同学们的眼睛真亮,观察得真仔细。
(二)、拓展思维,展示有趣的发现
1、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总会有意无意地发现许多有趣的事物。老师昨天让大家回去把自己平时观察到的有趣的事物画了下来,请把你的作品展示给小组的同学看看,并向他们说说你的发现。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发现。
3、谁来向全班同学说说你的发现。相机归类。(板书:人物的 动物的 植物的)
(三)、范文引路,指导写法
1、同学们的眼睛真亮,我们书上的刘常宁同学也和大家一样,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他在小河边玩耍,发现了许多让他喜欢的东西,他还把自己的发现写了下来,请翻开书53页,自由地读读他的文章,想想他发现了什么。
2、说说刘常宁小朋友发现了什么?(蚂蚁造新房、不知名的甲虫等)
3、他发现的这些事物是什么样子的?
4、小作者是怎样描写自己的发现的?你觉得他描写得怎样?为什么能写得这样生动有趣?(找出有关的语句读一读)(描写细致、比喻恰当、合理的想象。)
5、过渡:小作者抓住了“新”这个重点,使文章变得具体、生动、有趣。所以,要写好这次作文,我们必须做到:细观察,抓重点。(板书)请同学们像他一样,把自己的发现写下来。动笔之前,请看看老师给的一点建议:
①:认真细致地描写,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②:用词准确,语句通顺。
③:带着自信、愉悦的心情完成习作。
(四)学生自由写作,个别指导
(五)评议分析
1、大家基本上写完了,请你放声的读读你的文章,看看自己用词是否准确,句子是否通顺,把不满意的地方加以修改。
2、指名学生读习作,说说自己哪里写得最满意。
3、上台展示,参照写作建议,共同评议几个同学的习作。
4、仿造老师的方法,再自行修改习作。
5、展示修改后的习作,充分肯定学生作品。
(六)课后作业:把自己的习作读给爸爸妈妈听,听听他们的意见。
我发现了蜗牛的秘密
一天下午,天气非常闷热,我在阳台上摆弄着爸爸的“心肝宝贝”——兰花,突然便看见一只小蜗牛爬上一片叶子。“蜗牛到底是益虫还是害虫?”“为什么爬行的时候会留下一条长长的线?”“蜗牛的鼻子眼睛在哪儿?”这一连串的问题出现在我的脑海中。
于是我决定自己去做一做实验,弄清楚这几个问题。
“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我先把白菜、馒头、蚊子等分别放在抓来的几只蜗牛面前,他们大概都饿了,爬向自己喜爱的食物上去,只见蜗牛都选上了白菜叶子,吃了起来,对别的食品闻也不闻,不一顿饭的工夫,蜗牛把白菜叶子吃光了,这下可以判定:蜗牛是害虫。
“蜗牛的眼睛、鼻子在哪儿?”我按照前一部方法,把一片白菜叶子放在地上又抓来一只蜗牛,这只蜗牛好像知道我的苦心,乖乖地让我看见了它的眼睛、鼻子、蜗牛的大触手和小触手,大触手是眼睛,小触手是鼻子。
通过这一连串实验,真是受益不小!我不但发现了蜗牛的秘密,还明白了一个道理:长大要想有所发明,必须从小发现问题,并学着解决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