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精品教学设计
习作4 有趣的实验
一、教材简析:
本次习作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习作提示,告诉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过不少有趣的科学实验,可以从中选择一个写下来,也可以自己设计实验,动手操作,做好实验记录,然后再写清楚实验的经过与结果。
第二部分是实验设计举例。这一实验所需要的材料仅仅是一只匆忙行进中的小蚂蚁和一只樟脑球,实验的步骤是樟脑丸所画的线是由直到圆的,并且圆在逐步减小,直到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让学生按照步骤逐步观察小蚂蚁的反应。实验要按照提示一步步进行,小蚂蚁的反应要随时做好记录。
第三部分是习作要求。主要有:首先要求学生边实验观察边做记录,然后将实验的经过、结果写下来。
重视写作前的作文活动设计,这样让学生学习观察、摄取和感悟,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中心应是“有趣”,如何写出当时的有趣,是一个难点,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且使学生学会观察。
二、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仔细观察事物的变化。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周围事物,勤于思考、乐于探究的习惯,增强持续观察的意识;
2、能按照实验的过程有顺序地记叙实验的经过,并能写清楚人的动作、语言和心情变化。鼓励学生大胆想象、推理、表达,在语言表达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3、激发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4、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5、培养学生及时动笔记录的习惯。在平时的生活中发现素材。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入题,引导探究乐趣。
我们在科学课上,已经做了许多实验,相信大家还记忆犹新吧,你们做过哪些实验,还记得吗?谁愿意说给其他同学听。
二、组织活动,摄取习作素材。
1、我们现在到外面去做一个小实验,愿意吗?
2、组织学生到门口选好的树下找一只小蚂蚁,用樟脑丸在蚂蚁的前面划一道线,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做实验时动作怎样?(先……再……后……)
教师实验时说了哪些话?提了哪些疑问? 如果蚂蚁穿过这道“防线”,就在蚂蚁前面再划一道线,引导学生再次观察。等小蚂蚁跑累了,就在它的周围划一个圈,这个圈呀稍微大一点,引导学生注意观察。把圈子逐渐缩小,比一角钱的硬币还要小,你又会发现什么现象?
整个实验时,同学们的言行、神态及你自己的心情变化是怎样的?
3、教师做实验,指导学生观察。
三、创设情境,交流活动发现。
1、指导学生仔细观察。
回到教室,教师采访学生:小摄像师们,你们刚才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讨论,教师指导)
2、反馈、评价。
①小组代表针对三个问题发表自己意见。引导针对一个问题作适当的描写。
②师生共同评议。
3、口述练习,随机指导。
四、自主表达,拟定个性文题。
1、自主拟题。
如果以这次实验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你的心情变化为题,怎么拟订?
如果以这节课为题,怎么拟订?
……
2、学生自由习作,放手试写全文,教师对习作基础差的同学进行指导。
五、互批互改,提高习作素养。
第二课时
一、同组交流习作。
(1)指名读完成的初稿,师生共同讲评。
(2)引导学生分别就实验的经过和自己的感受写具体,就是否写出师生的言行、神态及心情变化等方面发表自己的建议。
学生完成习作草稿后,各自朗读一遍,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评议修改。
二、文后指导。
1、推荐优秀片段或者全文,教师相机指导。(让学生踊跃点评,在点评的过程中提高)
2、学生各自修改——同桌互提修改意见——自己再次修改。(学会正确使用修改符号)
三、修改作文。
四、学生誊写作文。
板书设计:
有趣的实验
实验的起因
实验的过程(先……再……后……)
实验的结果
优秀例文推荐1
樟脑球“大战”蚂蚁
早就听说樟脑是蚂蚁的“克星”,可不太清楚具体是怎么一回事,好奇心促使我和好朋友一起来做一次实验。
作完决定后,我、王逸凡和吴越便以百米冲刺的速度冲向实验地点——蔡玉立家。刚到,我们便看到蔡玉立正蹲在一块水泥地上,手里拿着樟脑球在等我们。
这时王逸凡突然看见有一大群蚂蚁正在“围攻”一个没被吃完的苹果。看来今天还真走运,刚到实验地“材料”就全了。王逸凡捡起苹果把蚂蚁都甩了下来。不料一阵风刮来,蚂蚁们一下子都被吹得不知去向,仅留下了两只。只见那两只蚂蚁拼命地往其它地方跑,樟脑球终于派上用场。
樟脑球与蚂蚁的对决开始了。首先蔡蔡玉立在两只蚂蚁前面各画了一条“防线”,樟脑球那种熏人的味道刺激了蚂蚁走路时留下的气味,便转过头来继续走。但一开始蚂蚁是反方向行走的,被樟脑球气味一搅,便相对而行,差点撞了起来。第一场决斗结果,樟脑球略占上风。
吃一堑,长一智,蚂蚁在慌乱中摸索出一些经验。当我们再划线时,蚂蚁可不吃这一套了,无论我们用樟脑划了多少“防线”,蚂蚁都能轻巧从旁边绕过去,以至这一防线几乎崩溃。第二场决斗结束,蚂蚁挽回了局面。
我们不耐烦了,便干脆划了一条较大的圈子一下围住了蚂蚁,蚂蚁没有什么动静,蔡玉立便拿起樟脑球,将圆逐渐缩小,缩小,再缩小……直到硬币那么大,我们又将其一分为二,将两只蚂蚁分开。樟脑球的味道十分浓,连我们都有点吃不消。那两只蛭蚁不知所措,在“小小”的空间里绕来绕去,可就是走不出包围圈。两只蚂蚁搞得晕头转向,眼花缭乱。可蚂蚁也不是吃素的,正当樟脑球胜利在望时,蚂蚁突然像暴怒的狮子向防线飞奔过去,一番努力和挣扎后,竟然冲出防线。
虽然樟脑球这个“克星”败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蚂蚁确实是靠自己的气味辨别方向的。
优秀例文推荐2
有趣的实验
请问大家有没有听说过“水中点灯”?告诉你吧:就是把一根蜡烛放在水中燃烧。大家听到这儿,就觉得奇怪了:蜡烛怎么可以在水中燃烧呢?别着急,请听我慢慢道来:
星期六,老师布置了个作业叫“水中点灯”,让我们回家和家长一起做。一回到家,我就迫不及待地找来一个大盆子,一截蜡烛和一瓢水,便开始做实验。我叫来爸爸妈妈和我一起做。先往盆中滴几滴蜡烛油,把蜡烛固定在盆中间,再把水慢慢地倒入盆中,使蜡烛顶端露出水面约一厘米。最后,点燃蜡烛。这时候我心想:到底会不会熄灭呢?我屏住呼吸,目不转睛地盯着蜡烛。蜡烛在慢慢地燃烧着。过了好一会儿,火焰接近水平面了,蜡烛还没有熄灭。我轻声地问道:“蜡烛会不会烧到水下呢”?“嗯,再看看。”爸爸小声地说。过了几分钟左右,蜡烛已经烧到水下了,火焰依然没有熄灭。这是为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查阅了许多科普书籍,终于找到了答案。原来,蜡烛在燃烧过程中,融化了的蜡,遇到水会迅速变成固体,并冻结在火焰四周,形成蜡筒。当火焰低于水平面后,水会把逼向蜡筒的热量带走。所以,蜡筒就能保护火苗一直燃烧。
通过这个亲子活动,我明白了只要留心观察,就能揭开大自然中的许多奥秘!
朋友们,你也来试试吧!
学生佳作欣赏1
一次有趣的实验
湟里中心小学六(1) 李雪霞
扣子会听指挥,你相信吗?扣子没有头脑,又不懂人类的语言,怎么会听人指挥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亲手做了一次实验。嘿,扣子还真能听人指挥呢!
按实验要求我拿来一个玻璃杯和一个扣子。首先往杯子里倒入一些稀盐酸,接着再扣眼里塞满生灰粉,然后把扣子投入杯子里,扣子便沉了下去,一直沉到杯子的底部。我看着表,大约过了25秒,扣子周围沾满了小水泡,正如书中所描述的那样,扣子居然向上慢慢浮起来了。我既兴奋又惊讶,目不转睛地看着浮上来的扣子,生怕漏掉什么细节。大约过了7秒钟,扣子又沉了下去。我想,这就叫“听指挥的扣子”吧。我想再过25秒钟,看扣子会不会再浮上来,等到25秒时,我说:“上升!”那扣子好像听懂了我说话似的,从水底慢慢浮上来,我兴奋的跳了起来。又过了一会,我说:“下沉!”扣子又乖乖地沉了下去了。扣子真听我的指挥了,太有意思了。
这是为什么呢?我急忙抓过书看了起来。原来一开始,扣子是靠自重沉到杯底,然后,扣眼了里的石灰与杯中的稀盐酸发生了化学反应,产生大量二氧化碳气体,并向上浮动。当扣子浮到水面时,扣眼内的石灰与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小了,化学反应也减弱了,产生的二氧化碳减少了,扣子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又沉到了杯子底部。看完这个实验的原理,我一下子明白了,原来是气泡把扣子“抬出”水面的,怪不得扣子这么听我指挥。这个小实验可真是有意思。
做科学小实验,让我在玩中懂得了科学道理!
学生佳作欣赏2
硬币实验
湟里中心小学六(3) 王宇
科学一直是我喜欢的学科。科学课上我做过的实验数不胜数,但在这无数的实验中,唯独一次让我记忆犹新,那就是前不久刚做过的硬币实验。
那天下午的科学课上,老师向我们宣布:“今天,我要和大家做一个非常有趣的实验!”“耶!”话音刚落,同学们一阵欢呼。“是不是把硬币投入水中的实验?”一个同学未卜先知。“没错!你们身边谁有硬币?”“我!我!我有!”同学们个个争先恐后,纷纷“上交”了自己的硬币。
实验开始了,老师向满满的水杯中投硬币了,我挤在前面,睁大眼睛,紧紧盯着水杯,惟恐错过了哪个细小的环节。“一个、两个、三个……”一枚枚硬币相继“跳”入了水杯,水面也在升高。老师突然停住了,问:“同学们,猜猜看,接下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水会溢出来呗!”同学们异口同声。“错!让我们接着往下看吧!”“谁还有硬币?”老师又在同学身上“搜”出六枚硬币,小心翼翼地把他们一个个放入水中,最后一枚硬币“扑通”跳下水后,像训练有素的潜水员,在水中旋转了360度后,才安安稳稳地落入杯底。
此时,同学们惊奇地发现:水面竟然超过了杯口,而且足足有半厘米!同学们随即把老师团团围住,询问这是什么原因,老师却买了个关子,反问我们:“你们说呢?”我们个个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同学们的再三询问下,老师终于开了“金口”,神秘地说:“这是水面的张力,是这股无形的力量支撑住水面超过杯口,而不溢出来的。”原来是这样!我们终于明白了其中的道理。
这次实验,让我们懂得:凡事都不能武断地下结论,要勇于探索和实践,才能揭开谜底。大自然中,还有许多的秘密,我相信,只要不断去探索,我们就能解开很多的谜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