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习作资源>>小作>>三年级
记一次体育游戏
发布时间:2015-03-11   点击:   来源:   作者:湟里小学管理员

  11、记一次体育游戏

  教学要求:

  1、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记叙一项活动的经过,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懂得写好一项活动首先要自己参加过这项活动,并且在活动中留意观察这事物,从而要求自己积极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初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重难点分析及突破方法:

  重点是指导学生把活动经过写完整写清楚,难点是指导学生留意观察,把活动经过写具体。

  教学准备:

  请体育老师配合在体育课中让学生玩一些活动或游戏。为了便于评改,可将学生的习作用实物投影仪展示来重点讲评活动经过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谈谈你最喜欢的一项体育活动或一种游戏谈谈在这项活动、游戏中让你影响最深的地方。

  二、审题

  看课题,这次习作规定了我们怎样的写作范围?这个课题是不是作文题目?

  三、学文。思考:

  1、这次作文的要求是什么?(要求有条理地记叙一项体育活动或游戏。注意语句完整、通顺。)

  2、写好一项活动,有什么条件?(亲自参加,留意观察)

  3、习作时,要注意什么?

  1)、要把活动过程分解成几个步骤?

  2)、写清每一步同学们怎样活动,自己是怎样参加的?(抓住活动中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及心理活动)

  四、选材定题,拟好提纲

  五、动手写作。

  六、交流学生作文。

  了解学生作文情况的基础上,抽典型的在班上交流,(有写体育活动的,有写游戏的,有中等水平的,有比较优秀的。)

  七、指导修改。让学生明白哪些描写是活动中必须抓住的?

  文章是否空洞?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楚,语句是否通顺?

  老师指导几篇后,学生自己讨论修改。

  八、抄写作文。

  例文:

  记一次难忘的体育课

  上课的铃声还没响,同学们就早早地站在课程表旁,等待着上课铃的响起。“叮零零……”上课铃一响,同学们就开心得一蹦三尺高,兴冲冲地下了楼,因为同学们喜欢的体育课开始了!

  我们全体同学站成了四排笔直的队伍,就在这一瞬间,体育老师已经来到了我们的面前,神秘兮兮地对我们说:“你们想不想玩游戏?”我们一起用出了狮吼功:“想!”就在这时候体育老师突然从背后“变”出了几个海棉球,然后把我们分在四个地方开始了“躲避球”的游戏。游戏规则很简单:分成前、中、后三排,前排和后排拿球扔中排的人,被扔中的人就输。如果把中排的人全部扔中就算赢,再换人来扔。

  瞧!游戏开始了。中排的人被前后两排不停地扔,一开始打中了一个同学,接着变成二、三、四个同学了。最后只剩下一个同学和我了,幸好我身手敏捷、出身不凡,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攻击,可惜最后被一个突如其来的“飞弹”击中,真不幸啊!结果我们第一局输了。俗话说得好:“风水轮流转。”现在到我们扔了,我一拿起球就狂轰乱炸,把他们“杀”个片甲不留。

  这一次的体育课多么快乐啊!它使我终身难忘!我还要努力运动,提高身体素质

  学生习作:

  记一次趣味游戏赛

  下午第二节课我们年级将举行一场趣味游戏赛——竖立传球,我们班的同学鼓足了劲,要在此次比赛中扬眉吐气。

  竖立传球游戏规则是:运动员男女生各十五名,一共三十名。三十个运动员呈“1”字仰卧在碧绿的操场上。第一个同学将十个彩气球往后传,再由最后一名同学把气球全部传回。哪个班用时最少就获胜。

  一上课,赵老师就把我们带到操场上,其他班的同学已经准备好了,赵老师阻止我们的队员,准备好后,我真担心我会失误,捏了一把冷汗。突然,肖老师一声哨响,赵老师迅速递给王正依柯一个彩气球。她接过球,便飞快地往后传,球离我越来越近了,我的心越来越紧张。突然,我前面的白逸飞像闪电般把球传给我,我眼疾手快,一下子就把气球夺了过来,同学们一个接一个的传,彩球像音符一样跳跃。其他班都要传完了,可我们还有三个球,这时,肖老师一声哨响,我们又是最后一名,顿时我们像泄了气的皮球,无精打采,这时,肖老师说:“其他班犯规,重来。”我们听了一蹦三尺高。大家很珍惜这次机会,我们迅速排好队形,同学们一个又接一个飞快的传,不一会儿,我们以两分钟的优异成绩,得了第二名。

  我们欢呼着回到教室,有的同学激动得流下热泪,有的同学互相拥抱,我兴奋不已,晚上睡觉时还笑着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