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工作室理论学习
姓名陈惠芬 日期 2015年10月
主要内容:
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教材教学类仅占三分之一,更多内容来自课外美文、经典绘本,且相互交融,不便分离。前者,重在师生间的“实名制”对话,讨论的精彩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攀升,课堂生成也常常多于教师之预设;后者,则几乎清一色为她钟爱的“白色朗读”,选材相当自由开放,解读也相当洒脱无束。她过去二十年中逐步形成的一些教学理念,如高度重视朗读、分段落重层次。她在各种场合发表的一些观点,在此实录中也有所体现,过去就显得有些扎眼,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更有几分离经叛道、我行我素之味。“教师有权利也有责任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与主张”,废止命题作文,代之以每周一次的“随便写”等,均是从那一届就开始,一直延展至今。
心得体会:
阅读这些自录,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是薛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独到体悟,对母语教材的“恨铁不成钢”;变化的则是对母语学习规律、母语教师责任的认识。在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有很多她多年来“固执己见”的言行,且越做越觉得自己有道理,越说越牛气:“读不好,绝不往下面走”——这是教师的信念,也可以说是教师的偏执。乐意也好,屈服也好,是我的学生,就必须把“读好”作为第一重要的事情。现在的考试,已经不考分段了,可是分段——乃至分层次的事情我从二年级开始就一直在做。……这是逻辑训练,也是写作指导。第一单元测验,习作题目是《第一次》,不少孩子得到了满分……之所以能写到这样,原因有四:一是……;四是教师视结构分析与朗读指导并重的长此以往的语文教学。这第四条,只有教师能做。教师最应当提供的,是父母不能替代的专业服务。薛老师渐行渐生、渐行渐改的许多想法,更值得关注。毕竟,这三年半来,她不断啃读教育理论,不断遭遇多种班级“重要他人”,这些思想资源对其教育信念不只起到加固、验证作用,更形成一定的修正与纠偏,使她现在的母语课堂渐趋于中庸化的变革、稳妥性的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