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工作室理论学习
姓名陈惠芬 日期 2015年10月
主要内容:
《薛瑞萍母语课堂:吟诵课》由薛瑞萍著。连续性是第一重要的教育原则。无论教师具体做法有怎样的不足,“六年一贯”带来的责任感、安全感、师生一体感——已经赋予《点灯人丛书·薛瑞萍母语课堂:诵读课》所有“横切一面”或“惊鸿一瞥”式教学记录无法比拟的真实力、生命力。生命应当完整。健康和未遭异化的生命天然追求意志、情感、思维——有次第、均衡全面的发展。宁有遗珠之恨,不取蝜蜥之殇。教师要自觉限制自己的权利。儿童阅读也要警惕贪多求深,尤其要警惕对于显性的、数据化的阅读成果的追求,因为最珍贵的东西恰是无法量化的。阅读是吸入,而写作只是呼出方式的一种。一部分孩子会把阅读呼出为文字,一部分孩子则呼出成为气质、气概、性格、智慧、勇气、能力。“凡有所学,皆成性格。”未必都转化为“显性”的文章。男生尤其如此。
心得体会:
然而在小学阶段,在儿童时期,在大部分孩子的鉴赏力刚刚萌出微弱芽苞的时候,在一部分孩子理解课文都还吃力的时候,教师还是应当克制自己批判的欲望,带领孩子好好学习。在课堂上过早和轻率地批评教材,会使文学的根须还没有长出、还没有深入土壤的孩子从轻视教材开始,养成眼高手低、狂妄刻薄的劣习——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阅读这些自录,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是薛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独到体悟,对母语教材的“恨铁不成钢”;变化的则是对母语学习规律、母语教师责任的认识。且看在对一组意识形态味过浓的“思品课文”进行批判后,她对这种批判中教师角色及其危害的反思:
如今,我的看法丝毫没有改变。但如今我终于知道:抱怨是没有用的。面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当做的是竭力发掘其中的“语文因素”以使儿童受益。何况,四年级了,知道一些历史,哪怕不够全面和不够真实的;听取一些说教,哪怕是意识形态的灌输——也是必要的。毕竟孩子在一年年长大,一年年长大的孩子,终要进入社会、融入社会,而社会正统思想和主流话语,是每一个社会人必须面对的巨大现实。当教师,因自己对于所谓“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的逆反而在课堂上贬斥“思品课文”的时候,其实已经让孩子落进了教师个人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其实这也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屏蔽与灌输,其实这也是一种对于儿童精神自由的压制与剥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