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
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教材教学类仅占三分之一,更多内容来自课外美文、经典绘本,且相互交融,不便分离。前者,重在师生间的“实名制”对话,讨论的精彩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攀升,课堂生成也常常多于教师之预设;后者,则几乎清一色为她钟爱的“白色朗读”,选材相当自由开放,解读也相当洒脱无束。两种来源的文本,薛老师虽在文字记录上明显地厚外薄内,但并不认为自己因此轻视了教材内容的学习,在她看来:朗读的开放、自由,是对教材教学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补偿;反过来,也只有在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基础之上,教师才敢那样地带着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田地里自由驰骋。对于备课时基本没感觉的文本,薛老师主张只“读顺、识字、做题——‘完成教学任务’,如此而已”,还以独特的换角度思考来为这种教材现状作幽默的合理化:“幸好不是所有课文都让教师有感觉,否则,教师心力会因过分过量投入而衰竭的。薛老师曾发愿要做“中国小学语文教材批判”,一组批判文章也真的在教师中间激起不小反响。
心得体会:
在小学阶段,在儿童时期,在大部分孩子的鉴赏力刚刚萌出微弱芽苞的时候,在一部分孩子理解课文都还吃力的时候,教师还是应当克制自己批判的欲望,带领孩子好好学习。在课堂上过早和轻率地批评教材,会使文学的根须还没有长出、还没有深入土壤的孩子从轻视教材开始,养成眼高手低、狂妄刻薄的劣习——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阅读这些自录,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是薛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独到体悟,对母语教材的“恨铁不成钢”;变化的则是对母语学习规律、母语教师责任的认识。且看在对一组意识形态味过浓的“思品课文”进行批判后,她对这种批判中教师角色及其危害的反思:如今,我的看法丝毫没有改变。但如今我终于知道:抱怨是没有用的。面对这样的文章,教师应当做的是竭力发掘其中的“语文因素”以使儿童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