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内容:本月中我主要学习了《薛瑞萍母语课堂:吟诵课》。薛老师的课堂自录中,教材教学类仅占三分之一,更多内容来自课外美文、经典绘本,且相互交融,不便分离。前者,重在师生间的“实名制”对话,讨论的精彩度随着年级的升高不断攀升,课堂生成也常常多于教师之预设;后者,则几乎清一色为她钟爱的“白色朗读”,选材相当自由开放,解读也相当洒脱无束。两种来源的文本,薛老师虽在文字记录上明显地厚外薄内,但并不认为自己因此轻视了教材内容的学习,在她看来:朗读的开放、自由,是对教材教学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补偿;反过来,也只有在步步为营、稳固坚实的基础之上,教师才敢那样地带着学生在情感体验和思维发展的田地里自由驰骋。对于备课时基本没感觉的文本,薛老师主张只“读顺、识字、做题——‘完成教学任务’,如此而已”,还以独特的换角度思考来为这种教材现状作幽默的合理化:“幸好不是所有课文都让教师有感觉,否则,教师心力会因过分过量投入而衰竭的。
心得体会:
阅读这些自录,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是薛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独到体悟,对母语教材的“恨铁不成钢”;变化的则是对母语学习规律、母语教师责任的认识。且看在对一组意识形态味过浓的“思品课文”进行批判后,她对这种批判中教师角色及其危害的反思:当教师,因自己对于所谓“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的逆反而在课堂上贬斥“思品课文”的时候,其实已经让孩子落进了教师个人的话语霸权和“意识形态”。其实这也是一种关于世界观、价值观的屏蔽与灌输,其实这也是一种对于儿童精神自由的压制与剥夺。很多时候,耳朵和心灵的感觉重于知性的思辨。我更读到了伴随这个新班的成长,薛老师渐行渐生、渐行渐改的许多想法,更值得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