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语文工作室理论学习
姓名王东 日期 2015年9月
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把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环节操作,以此理顺课堂教学的条理,达成学生“学路”与教师的“教路”的和谐并进。环节一:初探性阅读,整体感知;环节二:深究性阅读,会文明理;环节三:延展性阅读,积累拓展。
心得体会:
“书不读熟不开讲”强调的是学生必须要有一个自己与文本对话,熟悉文本内容的过程,使学生对文本有整体的感知和把握。老师不应逾越这一学情,急于部分精读教学的展开,那样往往事与愿违。学生边读边想,应该指导他们想些什么呢?这就是“从文本中提取主要信息的理解能力”的培养过程。低、中年级阅读教学应加强这样的读懂过程的指导、训练,重视过程与方法这一理念的落实。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要首先指导学生“触事物”,边读边想,圈画批注,借助课文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事件、现象,弄清课文写了些什么,初步把文字形式与具体事物(即文章内容)结合起来,这一点在低年级教学中应作为重点展开教学;而后引导学生“入画面”,从全文出发,以表述课文的整体画面为中心,弄清课文先写什么,接着写什么,最后写什么,重点写什么,进而使自己对课文形成更清晰的表象联系,再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述初读的印象和感受。
随着年级的不同,学生理解能力的不同,要逐步推进学生对“课文写了些什么”、“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课文的条理结构”、“课文主要在表达传递什么”等问题的多角度的理解,把阅读理解,读懂自然段,划分意义段,概括主要内容,形成初步感受,表达内心感受有机结合起来。“为文之道在厚积而薄发”,从这句话不难看出积累的重要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