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工作室理论学习
姓名 刘雅玉 日期 2015、10
主要内容:很多时候,耳朵和心灵的感觉重于知性的思辨。面对圆融紧凑的美文,教学也应当是圆融紧凑的。教师主导的当仁不让,就是为让教学圆融紧凑、一气贯注。然而,我更读到了伴随这个新班的成长,薛老师渐行渐生、渐行渐改的许多想法,更值得关注。毕竟,这三年半来,她不断啃读教育理论,不断遭遇多种班级“重要他人”,这些思想资源对其教育信念不只起到加固、验证作用,更形成一定的修正与纠偏,使她现在的母语课堂渐趋于中庸化的变革、稳妥性的拓展。感谢李玉龙,感谢范美忠,不是他们的逼迫,我不可能想到所有课文都让孩子们先放开了问——现在,备课任务大大减轻——不用像从前那样想到学生可能哪里不懂,我在哪里需要讲解;现在是真正的教师跟着学生走。
再面对她不敢奉承的课文,薛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由原来的“就当那是识字课本,完成教学任务就行”,变为如今的坚守“过滤”、慎言批判:
作为小学课文,《微笑着承受一切》实在让人不敢奉承。既辜负了桑兰,也辜负了儿童。但是——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孺子歌》)只要教师不固守着自己的愚顽和麻木,即便是这样的沧浪浊水,也可以使师生得到洗涤。
而今我知道,即便这样,教师也要发掘其中有限的价值,滋养孩子。批判是我的乐意和擅长,然而在小学阶段,在儿童时期,在大部分孩子的鉴赏力刚刚萌出微弱芽苞的时候,在一部分孩子理解课文都还吃力的时候,教师还是应当克制自己批判的欲望,带领孩子好好学习。在课堂上过早和轻率地批评教材,会使文学的根须还没有长出、还没有深入土壤的孩子从轻视教材开始,养成眼高手低、狂妄刻薄的劣习——这对于孩子来说是不负责任的。
心得体会;阅读这些自录,我深切体会到,多年来一直不变的是薛老师对母语教学的独到体悟,对母语教材的“恨铁不成钢”;变化的则是对母语学习规律、母语教师责任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