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理论学习1
内容提要:特级教师闫学是浙江省杭州市建新小学校长、《中国教育报》2006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出版教育教学专著《跟苏霍姆林斯基学当老师》、《教育阅读的爱与怕》等。她积极倡导“读书就是生活”的理念,在全国各地作读书报告近百场,以素朴优美的文笔和深刻犀利的思想蜚声教育界。她在回忆自己的阅读经历时,有5点感悟,相信对大家成长为一名优秀教师大有裨益。
心得体会:教师要把自己知识的盘子越做越大,就必须进行“叶脉似的阅读”胡适先生在《读书》一文中讲过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他曾请顾颉刚先生标点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一书,书很薄,胡适判断顾颉刚大概只需要一两个星期。可半年过去,顾颉刚仍未交卷,原来他对每一条引据都要去查阅原书,仔细校对,注明出处和增删之处。半年之后,顾颉刚对胡适提出,《古今伪书考》不必印了,他要编辑一部疑古的书,叫作“辨伪丛刊”。编了一两年,顾颉刚对胡适说,“辨伪丛刊”也不必再印了,现在他要自己创作了。原来,这两年他对中国古史作了许多辨伪的研究,可以总结自己的研究成果了。
我们可以想见顾颉刚先生的研究过程,即是阅读与思考的过程,就像叶子的脉络,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经由那些脉络被源源不断地输送进来。我把这称为“叶脉似的阅读”。初为教师那几年,我发现自己的教育理论基础十分薄弱,便决定用阅读填补空白。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豁然开朗。后来,我阅读陶行知先生的著作,看到了陶行知先生与苏霍姆林斯基的共同之处。再后来,我了解到杜威与陶行知的师承关系,又开始阅读杜威。
在研读这些传统经典教育理论的同时,我的目光转向了后现代主义,研读了小威廉姆·E·多尔的《后现代课程观》等书籍,并循着书中呈现的线索,还阅读了不少人文历史、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