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布时间:2016-01-12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蒋红娟 |
主要内容:
阅读教学引导学生读书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遵循这一认知规律,依据《课程标准》中“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及“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等理念,把一课书的教学过程大致划分为三个环节操作,以此理顺课堂教学的条理,达成学生“学路”与教师的“教路”的和谐并进。
心得体会:
通过近三年的教学实践,我们探索提炼出了阅读教学“三环节”,即一篇课文的教学要经历“自学——读讲——实践”三个环节。自学即自我学习,独立获取语文知识,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环节和手段。读讲是学生读学生讲,通过读,悟出文中内涵及表达方法,然后再讲出来,教师只起点拨、引导的作用,这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得方法的有效措施。实践是将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积累和运用,这是将语文知识转化为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自学不同于预习,预习是为学习新课文做的准备和铺垫。自学是按自学要求按一定的流程进行的自我学习,是阅读教学流程中的第一步,即每一篇新的课文先让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凡文中学生能通过自学掌握的知识,老师不教,只进行检查和纠正。“读讲”环节,是指学生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将读出的体会讲出来,再读再讲,直到读透为至。这一环节通常称为“讲读”,我们认为,“讲读”是讲在前读在后,是老师讲解后学生读,不利于学生自主读书能力的形成。而“读讲”课是先读后讲,是学生读学生讲,是符合“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语文学习规律。所以我们让“讲”和“读”颠倒位置,这不仅仅是顺序调整的问题,而是主体与主导的关系问题,先“读”是先自学自悟,后“讲”则是自悟得深入和升华。语文实践包括积累与运用两个方面,是形成学生语文能力的关键措施。积累是语言的基础,没有积累谈不上良好语感的培养,也绝不可能具备真正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所以进行语文实践,是课堂走出困难的好办法,更是增效减负的有效手段。
|
|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
|
|
栏目列表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