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本研修>>组织管理
转发"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发布时间:2016-02-21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明珠

 

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20152016学年度第二学期教科研工作计划
本学期我们将在区教育局的领导下,根据市教科院的工作意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强化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意识,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合作交流,规范工作细节,不断增强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能力,努力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积极推进素质教育,为武进基础教育持续健康发展贡献力量。
一、积极推进课程改革
加强课程体系建设,提升课程领导能力。引导学校结合办学目标、学生特点和实际条件,创造性地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制定满足学生发展需要的学校课程计划。开齐开好国家要求的各类科目。充分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程,尊重学生选择课程的权利,鼓励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加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顶层设计,发挥好综合实践活动在促进学生发展中的独特作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和园本化实践,落实《指南》精神,确立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根据学前儿童身心特点,统整课程内容,发挥整合功能,关注儿童学习生态和成长方式,凸现游戏精神,坚决克服小学化倾向。
 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提升教学领导能力。引导中小学教师以学科核心素养研究为重点,深入理解国家课程方案,准确把握课程标准和教材,研究学科教学关键性问题,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创设宽松、互动、个性化的学习环境,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积极推进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深度应用,促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国家课程校本化的实施水平。引导教师认真落实“常州市中小学学科教学建议”,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堂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以“研究课”引导日常教学,以“常态课”促进教师自我反思,在良好的研究氛围中逐步提升教师观课、议课的水平和能力。引导广大教师认真学习《课型范式与实施策略》丛书,继续加强各学科课型研究,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课堂教学范式。组织开展各学段、学科课堂教学同题异构研讨活动,引导教师探索课程实施方式,分享教学实践智慧,提高课堂教学效益。认真组织中小学(幼儿园)相关学科教师基本功竞赛和优质课评比活动,为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
加强各类考试的研究。深入研究教育发展的态势,引导学校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发展规律,形成教学的系统思维。加强对教育部、江苏省新一轮高考及学业水平测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高职单招考试等的研究,引导学校改进课程与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师提高课程研究能力、改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积极开展分层教学研究和命题研究,增强考试命题的科学性和针对性。
二、不断转变教研方式
推进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立反思交流、平等互助的教学研究共同体,营造民主、开放、共享的教学研究文化,鼓励和支持教师进行教学方式改革的探索,形成个性化的教学风格和特色。
通过区域教研、网络教研、联片教研、校本教研、送培上门、结对帮扶等多种研修方式,建立对话、交流和研究的新机制,扩大教师研修的参与面和受益面。倡导多元互动的专题教研。加强各学科中心组建设,结合学科特点进行价值引领,针对薄弱环节,盘活教育资源,搭建活动平台。有重点、有突破地开展富有学科特质的、有明显实效的专题教研,促进教师专业对话,丰厚教师学科素养。精选优秀教师拍摄“微课”、“精品课”、“名师课堂”等主题资源包,为中小学教师提供更多更好的素材性资源,搭建更多更强的互动交流平台,引导广大教师提升信息技术支持教学的能力。重视并充分利用省教研室“教学新时空”平台。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在线研修活动,结合本校实际,围绕“教学新时空”提供的研修内容,分学科、分主题,组织教师集中开展同步教研活动。同时积极向上级教研部门推荐学校优质“特色教研活动”、“名校课程”、“名师课堂”。
引导中小学优质学校与其他学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加强学科基地建设,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基地学校的示范、引领和幅射功能。建立和完善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建设教师学习研究的共同体,提升学校的研究能力,提高校本教研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教研组建设。深入学习各学科新课程标准,进一步加深专业理解,转变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宣传、推介市、区中小学示范教研组和优秀教研组研究成果,促进教研组主动发展。进一步完善教研组集体备课制度,强化独立备课、集体研讨的意识;优化“教学案”及其实施模式,引导教师积极开展教学设计展示、研讨活动;引导和规范五年内青年教师编写课程方案、编写详细教案的行为,促进青年教师夯实教学基本功,提升教学领导力。
积极利用网络、微信、手机等技术手段或终端,支持日常教科研活动的深入开展,提升教研活动的效率,促进教学研究的城乡交流与互动,加强对薄弱、农村学校包括民办幼儿园和农村幼儿园的指导和支持,逐步形成区域性、惠及所有学校的教学研究网络,在更大范围内推进教研资源与教研成果的交流与共享,促进教育的优质、均衡发展。
三、扎实推进教育科研
围绕课程基地建设、学科关键能力建设、学科关键性问题、信息技术促进教学变革、教育质量综合评价改革等方面,开展切实的研究,因地制宜,促进基础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加强教科研成果的转化。积极推介国家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特别是常州的6项获奖成果。组织开展武进区第六届教育科研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评优活动;组织2015年度通过结题鉴定的市级、区级教科研课题,省规划课题、教研课题,开展优秀成果评比活动。提升教科研指导与服务实践的贡献度与支持度,引导学校不断提升科研兴校、科研兴教的意识和水平。引领广大中小学学校、教师聚焦学校课程领导力、课程研发与评价、课程实施、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问题,选择合适的项目或研究课题,持之以恒地开展研究,注重总结提炼,逐步形成富有特色、能够促进课程与教学发展的教学成果,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服务。
加强各类课题的管理工作。做好2016年度区级课题申报评审工作,并在审批确定的2016年度区级教科研课题中,根据常州市教育科学规划办工作要求,确定一批常州市级教科研备案课题。同时做好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第一批课题的申报准备工作。
开展教育科研培训活动。组织新立项的区级教科研课题主持人进行一次专项培训,着重指导课题研究的基本方法和管理策略。对已确定为常州市十三五第一批教科研备案课题的主持人开展培训活动,对下阶段的研究工作予以指导。同时做好其他已立项的省规划课题和省教研课题研究的组织和指导工作,召开现有省规划课题和省教研课题主持人会议,对各课题研究工作和进展情况进行检查交流,促进课题研究的有序发展。
加强学校科研工作的调研,进一步完善科研工作制度。对区级以上教科研课题进行网上检查,了解各校课题研究网络管理情况,检查各课题研究进展情况,引导各类课题开展扎实、真实、朴实的研究。积极推进教育科研基地建设。根据《常州市教育科研基地工作规程》的相关要求,组织相关教育科研基地学校进行交流与合作,不断提升学校对教科研基地的认识和管理水平,充分发挥基地学校的引领与辐射作用。针对部分学段、学校和教师教科研发展的现状,组织开展课题选题、规划、实施和评价的研修活动,进一步提升广大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科研意识和能力。以项目研究为抓手,深入研讨和解决课程实施中的重难点问题。引导中小学根据自身发展实际,积极开展诚信教育、公民教育、做中学、生命教育等项目研究活动,创建教育教学特色,不断提高学校文化品位和办学水平。
四、努力提升服务能力
坚持把自身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强化内部管理,努力构建一支守纪律、讲规矩、作风优良,重师德、有爱心、敬业奉献,精业务、善引领、勤政廉洁的教研员队伍。积极深入基层学校,从基层实践创造中总结规律性认识,紧紧依靠广大教师的智慧解决实际难题,满腔热情、优质高效地为发展服务、为学校服务,实现工作作风的进一步改善,工作效能的进一步提升。
加强教科研人员的各类研修活动,鼓励和支持教科研人员参加硕士、博士等高层次学历进修,为教科研人员自身素质的提高创造条件。引导教科研人员苦练内功,不断增强服务意识,提升服务能力,把教科研人员的课程理论水平、专业论文发表质量、课堂教学研究与实践能力、教研活动水准作为考核的主要内容。教研员以有效达成“五个一”作为促进自己开展教学研究的动力,即“上好一堂课”、“作好一个讲座”、“发表一篇论文”、“抓好一个课题”、“建好一个基地”,全面提升专业引领的整体水平。
认真组织每周的学习活动,做到明大势、看大局,深入学习、理解新的理念、新的要求,提高专业思维、专业素养、专业水平,做到工作更有前瞻性、适应性、主动性。
努力加强与兄弟科室的配合与合作,认真为兄弟科室开展的相关活动提供专业支持,积极参与学校的督导评估、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等工作。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敬业爱岗、乐于奉献的优良作风和良好形象,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严肃工作纪律,规范工作程序,在各项教师评优、学生竞赛等活动中坚持规范操作、公开公正公平。进一步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做到工作目标更明、工作标准更高、工作思路更清、工作力度更强,充分调动全体教研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本单位的民主、和谐、健康发展。
常州市武进区教育局教研室
2016218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