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学生上课前要备学,也就是预习。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初步感知新教材,找出新教材的疑难点,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预习是求知过程的一个良好的开端,是学生学习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充分的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初步产生了对文本的独特体验,尝到自主学习的甜头。预习为上课打好思维的定向基础,学生预习准备越充分,学习时就处于主动地位,使课堂上的学习过程简缩而有效。
长时间以来,我们的语文课前的预习往往流于形式,“把课文读一读”,“抄抄生字词”这些传统的预习方式根本不能取到预期的效果。将搜集整理信息引入到课前预习环节,从预习内容上,可以引导学生在预习中跳出文本本身,不再局限于读课文,了解生字词,看课后习题,扩展到了解作者,了解写作背景,了解文中的人物、地点,了解相应的传说、故事。如在预习五年级上册中《迷人的张家界》,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中进行小组合作,搜集张家界的景点图片,张家界的相关传说故事,这样,预习内容的扩大,不仅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书本的知识。还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使学生的视野扩大到书本之外的其它重要内容。而且激发了学生学习《迷人的张家界》的兴趣,为课堂学习的顺利推进打下了基础。从预习形式上,搜集信息要求的引入,尤其是信息化手段的引入,能极大地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调动他们预习的积极性,在整理信息中,如果能够引入班级博客论坛、班级QQ群等方式,引导学生将预习成果在平台上进行共享,进而利用这些媒介交流、整理相关信息,则能更大地调动学生预习的积极性。
因此,将搜集整理信息引入课前预习环节,一方面有利于改变传统的预习方式,提高学生预习的效率,使预习这一重要环节真正落到实处。另一方面,通过课前预习,能够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搜集、整理信息在学习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到收获知识的快乐,从而激发学生搜集、整理信息的兴趣,为掌握搜集、整理信息这一在当代极为重要的学习手段,养成相应习惯打下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