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工作室>>研究动态
十月理论学习笔记(一)(王东)
发布时间:2016-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东

 

内容提要:重视朗读,在多元诵读中抒情。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诵读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通过读,在课堂上营造教师、学生、作者彼此间心灵相融、情感相通、协调合拍的良好共鸣体,从而提高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审美、文化等综合素养。且古诗词“麻雀虽小,五脏惧全。”教师在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从而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视朗读首先要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让学生读出不同的感悟,同时教师要成为引领学生朗读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让学生渐入佳境,读出层次。
心得体会:我在教学陆游的《示儿》时,按照这样的教学流程进行朗读指导。1、初读诗文,介绍背景,了解诗人的“悲愁”心事。 2、精读诗文,了解遗憾,弄清诗人的“悲怆”心境。3、研读诗文,理解信念,感受诗人的“悲壮”心愿。在初读的基础上,确定悲凉的朗读基调,精读诗文引领学生用深沉的语气表达出对祖国前途的忧虑;研读诗文时引领学生用坚定的激情表现出诗人一生为多难的祖国呐喊的爱国精神,从而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鼓舞。
通过导语的铺陈也是引领学生诵读诗文的一种好办法。有位老师是这样指导《题临安邸》中“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一句诗的朗读的,随着课件所展示的“清明上河图”,他感慨地说:“多么繁荣的景象,但从清兵跨入城门的那天起,都不存在了,那些酒囊饭袋们葬送了一个繁华如织的汴州,难道他们就不能再葬送一个风景如画的杭州吗?看到,想到这一切,你急吗?让我们问一问那些权贵!”于是,学生情不自禁地齐声朗读:“西湖歌舞几时休?”声音充满了心急如焚的焦虑。老师又说:“你们担忧吗?再问!”于是,学生再读,声音里带着深深的忧虑。紧接着,老师又说:“你们愤怒吗?指着那些权贵的鼻子再问!”这一次,孩子们的声音里充满了激愤,分明自己就是那位爱国的诗人,借这简洁凝练的诗句倾诉着无限的愤慨。在这令人心动的“三问”中,孩子们每一次朗读,无不生成着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感受着诗人那颗忧国忧民的心。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