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工作室>>研究动态
语文工作室研究课教案(王东)
发布时间:2016-10-19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王东

 

古诗两首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骑、振、蝉”,理解诗句中关键的词语“言、不知处、振、意欲”的意思,说说古诗的大概意思。
3、凭借语言文字,想象、描述诗歌所描写的景象,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和内蕴美。
4、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
2、通过思索、想象诗中所描写的环境、心情,并反复吟诵、回味,理解诗人的言外之意、意外之情。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体会作者的心情,能根据诗意,发挥想像,编出一个有趣的故事。
教学特色: 体会作者的心情,领会“寓问于答”写作的特色。
教学过程:
《寻隐者不遇》
一、激趣导入
1、讲贾岛《推敲》的故事。说说听后的感受。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贾岛写的一首古诗,齐读课题。
3、寻,寻访。“隐者”是什么样的人?(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遇,遇到,碰到。谁能说说课题的意思?。
4、你对贾岛还有哪些了解?
二、读(完成学习目标1)
师导:学习古诗,先要怎样?(板书“读”)
1、自由初读古诗。
2、开火车读古诗。(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撮口音“寻、遇、云、去”)
3、评价朗读情况。
4、齐读古诗。(要求:读准音、读出节奏)
三、解(完成学习目标2)
师导:古诗会读了,又该怎样呢?(板书“解”)
“猜”是一种理解方法,还可以查阅资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理解古诗:
1、指名自选行初解古诗。
师导:要求甚解,就得要查阅不少资料。
2、详解古诗,重点理解“只、此、不知处”的意思。(“只”选义项:①副词,表示限于某个范围;②仅有)
3、解题:
想一想,“寻隐者不遇”到底是什么意思?“隐者”呢?(隐者:古代隐居山林的人,一般都是有学问的贤士。)
4、教师引导认识本首诗的第一个特点——平白如话(板书“平白如话”)
四、背
师导:读了那么多遍,老师相信已经有同学会背了。背,是今天学习的一个要求(板书“背”)
1、同桌互背。
2、指名试背。
3、全班齐背。
五、想(完成学习目标3)
教师引导:古诗会读、会解、能背了,是否就学完了呢?如果就到这儿,可以这么说,你还浮在这首诗的表面。
怎样才能深入体会它的内涵呢?今天,老师想为大家介绍一种新方法——想(板书“想”),有句广告词这样说,“脚步达不到的地方,眼光可以达到;眼光达不到的地方,思想可以达到。”通过“想”,我们能穿越时空,回到那久远的历史画面中,你的感受会更多。
“想”什么呢?诗歌,是“有声有色”的(板书“有声有色”),它的“声、色”在哪儿呢?
1、请学生闭眼,听教师范读古诗。
2、指名说一说: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颜色?(云白、松翠、山青、草绿、花红……)
你仿佛听到了什么声音?(谈话声、风声、泉声、松涛声…)
教师引导:同学们说听到说话声,会说些什么呢?想象表演诗人和童子的问答,说说从中你领会到了什么?
体会古诗的第二个特点——寓问于答(板书第二个喜欢的理由“寓问于答”)
师导:古诗内容很少,但在这很少的铅字后面,却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多媒体出示古诗文熔解到图的过程)
3、师导:诗歌“有声有色”,我们如果把“声、色”融合起来,就能再现古诗中的情境。(板书“有境”)
师设置情境(多媒体上用“松林图”还原情境),请两位同学演一演对话。
师引导:事件有了,可还缺点味:
想一想:作者的感情变化(因慕而寻:满怀希望——失望——一线希望——彻底失望)(板书:有情)
带着这样的心情再读古诗。(指名读——齐读)
4.小结:诗词都有着丰富的内涵,有“声”有“色”,有“境”有“情”,这就是老师喜欢的第三个理由(板书“意境幽远”)
5.师导:诗人寻访隐者,结果没有遇到,这本是一件失望的事。可是,因这一件憾事,作者却有感而发,写下了这千古名诗。从这一意义上说,诗当中还有“理”:有时,憾事也许会变成好事。
可见,古诗虽然字很少,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可以说是词约旨丰(板书“词约旨丰”),这也是古诗为什么被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的原因。
让我们再来带感情诵读《寻隐者不遇》。
6 思考:你认为作者为什么不把问句写出来?
所谓“寓问于答”,它并不是“不问”,而只是不把问话内容写入诗中。关键在于把问话内容寓于答话之中,使读者可从答话里体味和推导出所问的内容。如果把问和答都写进诗中,不仅没有必要,还很罗嗦。“寓问于答”,可以使诗句变得简练而耐人寻味。这正是作者的巧妙高明之处。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首诗,体会这种“寓问于答”的妙处。
五、体悟作者的心情。(完成学习目标4)
1 诗人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历经千辛万苦,好不容易才找到这里。心情怎样呢?出示填空题:
读诗句,感受诗人的心情,填空:
诗人来到山中寻访隐者,见松下站着隐者的徒弟,于是满怀      地问:“请问你师父在吗?” 童子答: “师父采药去了。”诗人有些     ,又问:“去哪里采药?”童子答:“就在这山里。”诗人一听,觉得还有      找到隐者,于是又问:“在山里的什么地方呀?”童子答:“云雾弥漫,不知道在哪里。” “唉!” 诗人叹了口气,彻底     了。
六、 拓展延伸
我们从语言的外在形式上来欣赏了整首诗歌,同学们,这样一首诗是作者用心推敲而成的,也是作者用情写出来的。带着你的想象,吟诵这首诗,看看能不能体验到作者的心情与感受。
静心揣摩一下然后分小组交流,每个小组派一个代表动笔把空填起来
( )松下问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 )
( ) 言师采药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心情( )
( )只在此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 )
( )云深不知处。_____________________ ,心情( )
3、总结:贾岛作诗爱推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让我一起来背一背《寻隐者不遇》。
七、作业设计:
发歌谱,回家填词(默写)。
板书设计:
古 诗——词约旨丰
读 有声
背 有色
解 有境
想 有情
…… ……
平白如话 寓问于答 意境幽远
《所见》
一、看图导入
  (一)观察课文配图
  1.图上都有什么?(儿童、牛、大树、蝉)
  2.仔细观察图画,看看这个儿童是什么时候的人。是干什么的。(引导学生抓住儿童的衣着及牛和儿童手上的鞭子的联系,明白这个儿童是古时的一个放牛娃。)
  3.图上的儿童在干什么?(指导观察儿童的表情,初步体会牧童看见树上的蝉时的心情。)
  (二)揭题,解题
  1.解释题意:牧童骑着牛,唱着歌,忽然听到蝉的叫声,于是停住歌声跳下牛背,准备捕捉蝉。这一切给一个叫袁枚的诗人看见了,他就写了一首诗,叫“所见”,意思是说诗中写的内容是自己亲眼看到的。
  2.出示课题:“所见”,读题。
  3.介绍作者:袁枚,清代诗人,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
  二、初读诗歌,理解课文
  (一)初读课文
  l.学生轻声自读课文,要求读准确,读通顺。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卡:
  (2)注意翘舌音,前鼻音:振蝉
  3.教师范读。
  4.看插图,读诗句,想想每句诗说的是什么意思。
  5.指名读得好的学生读全诗。要求学生边听读,边看图,思考:起初牧童在黄牛背干什么?后来呢?
  (指名让学生试着回答问题。牧童开始在黄牛背上唱歌,后从牛背上下来了,站在那儿想捉蝉。)
  (二)学习诗句,理解诗意
  1.理解第一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1)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一个分句的意思。通过观察图使学生理解到“牧童”指的就是放牛的小孩。
  黄牛——牛的一种,角短,皮毛黄褐色,或黑色,也有杂色的,毛短,常用来耕地或拉车,肉可以吃,皮可以制革。
  (2)读整个诗句,查字典说说“振”“樾”的意思。
  振——振动  樾——树荫
  教师补充:“林樾”是指茂密的树林。
  (3)用自己的话说说后半句的意思。(响亮的歌声在茂密的树林里振荡。)
  (4)让学生读诗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2.理解第二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1)齐读第二句,并看图,说说图上的牧童在干什么,与第一句说的情景有什么不同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牧童的表情。)
  (2)理解前一个分句的意思。
  查字典,说说“欲”“捕”在诗中的意思。(欲——想捕——捉)
  用自己的话说说前半句的意思。(想要捕捉鸣叫的知了。)
  (3)读全句,想一想:牧童听到广蝉的叫声后,怎样做的呢?
  “闭口”在这里是停止唱歌的意思。
  “立”指牧童从牛背上迅速跳下来,站在树下。
  理解“忽然”一词在诗中的意思。(骑在牛背上唱歌时,忽然听到蝉叫声。)
  (4)读诗句,用自己的话说说整句诗的意思。
  三、齐读全诗
读一读前两行诗句,在这幅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l 牧童如何骑着黄牛?这是怎样的歌声?(理解“振林樾”)他会唱什么歌?
l 在这句诗中,你看到的牧童是怎样的牧童?
四、叙说诗意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看图,理解全诗,说出诗意。
   1.看插图,讲图意。
   2.用自己的话说说全诗的意思。
  (夏天,一个牧童在树林中骑着一头黄牛高声歌唱,知了在树上叫着。牧童听到了知了叫声。想去捉知了,立即停止唱歌,跳下牛背,站在树下,望着树上的知了。)
        3、这首诗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情景?从哪个词可以看出?牧童的心情怎样?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
  五、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1.指导读第一句诗。
     想象牧童在牛背上高声歌唱的心情。
     指导读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2.指导读第二句诗。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闭口立”使我们想到了什么?(教师可引导学生想象牧童面部表情,他全神贯注地盯着知了。想象牧童的动作,他踮起脚尖,身子向前倾,双手轻轻拍起,作好捕捉知了的准备。想象牧童的内心活动,他不住盘算怎样抓知了。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产生“屏住呼吸,别惊动了知了,赶快捉住它”的感觉。)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背诵全诗
作业设计:
一、写话练习
想象一下《寻隐者不遇》的诗境,进行补白,然后写下来。
二、拓展训练
石 灰 吟
明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 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全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间。
1.《石灰吟》中“吟”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采用了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3.诗的最后两句赞颂了什么精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自这首的成语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背诵几首描写夏天的优美古诗。
 
教学反思:
《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写的,这首诗写得自然质朴,通俗明快,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篇。
  短诗采用寻访者向童子打听师父的去向,童子作了回答的形式写的,笔墨虽不多,却曲折有致,各具神韵。
  我在教学中,觉得有如下两点需着重体会:
  一、体会诗里平淡中出新奇的地方。
  这首诗从表面上看,浅近易晓,貌似平常,仔细品味,却曲折多姿、波澜迭起地道出了寻访"隐者"、或"遇"或"不遇"的三种情况。"言师采药去"--无法得遇;"只在此山中"--可以得遇;"云深不知处"--难以相遇。简短的三行诗,写出了三层意思,三次转折,既富于变化,又句句出新,耐人寻味。
  从写作笔法上看,"松下问童子"这是写问,问了什么话,诗中并没有说。但可以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中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句省掉,而以"只在此山中"的童子回答把问句隐含其中。最后一句"云深不知处",是童子补充回答。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说不定。这三番问答,通常至少需六句才能表达完整,诗人贾岛采用以答代问的手法,仅以二十字表达完美,这不难想象是作者推敲字句之功力。所以在施教中,不能离开这首诗的写作特点,不能囫囵吞枣,只有细心捉摸,才能体味到诗的妙处所在。
  二、体会诗里朴实中显壮美之处。
  这首诗,作者没有写寻访者不遇的失望心情,而是通过童子的答话,用极其朴素、自然的文字,从侧面描绘了隐者隐居的山林之幽深、壮美。这山林的形象同隐者的形象,在作者的笔下是有着内在联系的。教学时,在弄懂句意的同时,教者要指导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中表达的意境,想象诗人描绘的情景。"松下"可见松树的高大,隐者住处环境的壮美与幽静;"采药"道出了山中草木繁茂,遍藏奇珍异宝;"云深",既写出了云雾的浓重厚密,又写出了山林的高大幽深。这些词语朴实无华、不加雕琢,而有机地连缀在《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中,个个都显示了不凡的光彩,成为壮美山林的传神之笔。有条件的教师,可依照诗句将松、童子、"我"所在的环境,以彩粉、笔画的形式,在黑板上勾勒出来,与全诗对照,以达到诗情和画意完美的统一。从诗本身的语言文字出发,通过合理想象来揭示诗的画面或艺术形象,这是古诗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以上所写两点,只是古诗《寻隐者不遇》教学的一部分内容,如何将它们有机地结合在串讲、朗读指导中进行教学,还需教者再花一番心血。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