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工作室>>研究动态
十一月份理论学习(一)赵文娟
发布时间:2016-11-0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赵文娟

 

[内容摘要]进行教学创新,根本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教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创造条件让学生在民主宽松的氛围中,培养想象能力,发展求异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创造素质。
  [关键词]创新;思维;求异;想像
  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有能力创新的人,而不是重复前人所做的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下面本人就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谈谈自己的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创建民主和谐的氛围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是传达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小学生创新精神生长的土壤,是以民主的师生关系为基础的课堂教学环境。现代心理学认为:儿童在无拘无束的时候,在轻松、愉快、和谐的环境中,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记忆力增强;反之,则思路阻塞、操作迟缓、心灵封闭、无创新性可言。因此,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创设创新的宽松环境尤其重要。所以,我们必须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宽松环境,这是学生创造力赖以发挥的基础。
二、注重求异思维训练
求异思维是创新思维形成的主要形式。这就要求学生凭借自己的知识,能从新的角度分析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另辟蹊径,在求异中培养创新精神。

 三、注重实践操作能力

动作是思维的基础,是智慧的源泉。教师在教学中,应积极鼓励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在实践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的喜悦,让创新能力在实践操作中不断提高。

 四、培养质疑习惯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可贵的创新意识。因此,在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思想,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对书本、对教师、对同学提出不同的意见,敢于质疑“正确”的答案,敢于向“权威”结论挑战。唯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才有可能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沃土,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去学习。

 五、创设想象情境

爱因斯坦说:“想象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知识是创造的基础,而想象是创造的桥梁。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如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曹操生性多疑,怎么黄盖的一封信就让曹操深信不疑了呢?想象一下,黄盖信上会说些什么?”对于这样的问题,许多同学跃跃欲试,有的说:“黄盖可能会写:‘曹丞相您有八十万大军,周瑜才三万,这不是明摆着周瑜死路一条吗?’”有的说:“黄盖会写:‘曹丞相如果肯收留我,后天早晨我会趁着浓雾,带着数十只大船和粮草来投奔您。’”。然后再请同学们想像一下,曹操收到黄盖的信后,会有怎样的表现?学生甲说:“曹操会摸须,哈哈大笑,说:‘赤壁很快就是我的了!’”学生乙说:“曹操会对手下人说:‘黄盖有自知之明,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想像,既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对历史人物有了更新的了解。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