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校本研修>>组织管理
2016下半年(2016—2017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发布时间:2017-01-14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录入者:陈明珠

 

2016下半年(20162017第一学期)教科研工作总结
本学期,教科研工作主要是根据区教研室的工作意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强化课程与教学研究的意识,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把改革创新贯穿于教科研工作的各个方面,努力促进教研方式的转变和教师的专业成长,丰富学校内涵,提高学生素质。
按学期条线工作计划开展课题研究、继续教育、校本教研等工作,现将本学期工作总结如下:
一、课题研究方面
1、本学期区级课题共有六项在研,均通过校园网上的课题管理网站,进行过程管理,由各课题组长组织开展课题研讨活动。其中何志良主持的数学课题、蒋锡凤主持的综合实践课题、范勤霞主持的英语课题、陆永新主持的体育课题、蒋青月主持的语文童话课题于12月份参加区统一组织的会议鉴定,顺利结题。
由蒋钘主持申报的青果在线课题,经过一系列培训、开题论证,于6月份被立项为中央电教馆重点课题子课题。自立项以来,课题组在校长室、教科室的高度关注下,开展了三次课题推进会,两次技术培训,并认真参加总课题组的系列活动,扎实做好研究工作。
2016年11月,学校派骨干教师参加在徐州举行的“十三五”全国教育技术课题开题论证会,我校李建福校长担任负责人的“个性化学习平台提前干预小学数学易错点的策略研究”课题通过立项。自立项以来,组建了课题组,通过武进教育网的统一网站进行课题管理,并举行了一次课题培训会。
由张春方主持申报的语文课题,经市规划办初审,于5月份通过市级立项。立项后,课题组有序开展活动,每月召开一次课题推进会,进行理论培训、学术研讨;陈明珠上了一节课题研讨课,课题组进行深度研讨,将课题研究向纵深推进。本课题于10月邀请市教科院、区教研室的专家、领导进行再次论证,申报了省“十三五”规划课题。
2、围绕期初确定的“打造竞成课堂”研讨主题,本学期开设两次校级层面的课题研讨活动,分别是语文深度学习课题、数学课题。
3、在2017年区级课题申报中,蒋锡凤老师、吕卉老师分别申报了综合实践、科学课题。
二、继续教育方面
1、按期初制订的继续教育工作计划开展工作,认真组织参加上级开展的各级各类听课、培训等活动,以备课教研网为平台,在“校内培训”“校外培训”“研讨活动”中及时反映各项培训情况。在本学期期末考核统计中,全校老师的继续教育考核均为全勤,跟贴齐全,无一漏贴。
2调整、完善了校级工作室制度,开展第二轮校级工作室研究工作。学校六个校级工作室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研讨活动。
3、组织参加了“武进教育讲堂”活动;组织参加了区“校长聚焦课堂”教学观摩活动;组织参加各项培训活动。
4、按区要求完成教师职业规划网络培训工作。与教导处配合,共同完成继续教育各项培训活动的组织、落实工作。
5、做好继续教育学时统计工作。按教育局要求,于10月、12月分别进行了第一次、第二次两次继续教育学时录入、统计工作,做好宣传发动及督促工作,使我校教师的培训学时都能符合考核要求。我校的校本培训获优秀级。
三、校本培训
1、学校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校本培训活动。教科室与教导处紧密配合,协助教导处认真组织好每一次的活动,特别是邵兰芳校长来校指导,在各年级组推荐、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张校长进行了统一安排,平时的研讨活动均按计划扎实开展。在教师试上、磨课的过程中,我们主动积极地进入课堂听课,帮助上课老师一起进行教学设计,在活动中促提高。研讨时由上课老师陈述上课思路及反思,备课组长讲集体备课的得失,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发言。这样一来,既调动老师参与的积极性,又使各备课组切实发挥团结合作的作用。
2按教育局要求,认真开展校本研修。校长、分管校长及具体负责人都参加了区统一组织的培训,回校后开展了校本研修工作会议及相关培训活动,进行了分工,开展项目研修,具体责任到人。教师人人制订校本研修计划,以校园网的“校本研修”专题网站为平台,进行动态管理。
3、开展了“校级骨干教师”培养活动。由校长室、教科室、教导处商量,确定了重点培养的青年教师;同时确定了导师人员,进行了培训,按要求进行一对一带、帮、引活动。本学期共16位老师组成8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分两个层面,一是本校的青年骨干教师,以项目促进其迅速成长,进入梯队教师行列;二是本学期刚调入本校的新教师,以项目促进其适应新的角色的岗位,尽快胜任工作,跟上年级组的步伐。
4按要求完成“一师一优课”活动的阶段任务。40周岁以下的老师均已按要求上传课例、教学设计、课件、练习等资源。
四、其他工作
1、E学习研究团队,本学期参加区级个性化教学大赛的三位教师:蒋妍、贺小藕、蒋培华。蒋培华老师的课例获区一等奖,参加全国课例评比获一等奖,并赴武汉进行现场课展示评比活动,也获一等奖。蒋妍、贺小藕获武进区二等奖;贺小藕获全国课例三等奖,蒋妍获全国课例优秀奖。
2、信息化能手比赛活动。潘春霞、张志清分别参加区品德、语文信息化能手大赛活动,潘春霞获三等奖;张志清获一等奖,并参加区选拔赛出线,参加了在牛塘中心小学举行的常州市信息化能手大赛,获一等奖。后应邀,分别到城东小学、洛阳中心小学、湖塘实小上了展示课,将我校的个性化学习成果进行辐射。
在个性化学习、信息化能手大赛两项赛事中,学校的团队凝聚力得到充分体现,在长达两个多月的反复试上、磨课、调整课件、技术攻关、协作片比赛、区级比赛、市级比赛等活动中,我校语文、品德、数学、英语组的多位老师任劳任怨,积极参与,良好的团队是取得成功的坚实基础。
3、我校承办区信息化能手比赛活动,区内五位协作片一等奖的老师到我校进行了选拔赛。我校各部门充分配合,进行了认真的准备,提供了良好的比赛环境,五年级所有学生课堂表现得到参赛学校、听课老师的高度评价。
4、我校承办湟里片“校长聚焦课堂”现场活动,本片共7位校长进行了公开教学,其中3节数学、4节语文,涉及四、五、六三个年级。我校认真准备,做好各项准备工作,开足开齐多媒体教室,为本次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优质服务。
5、认真配合、积极支持,做好科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活动的相关工作。吕卉老师上学期参加了科学教师基本功竞赛的理论、说课等前期项目的比赛,本学期参加了市课堂教学考核。为了给青年教师提供好的平台,在校长室支持下,做好各项配合工作,暑假请教研室王继伟校长多次指导;开学后多次组织试上,参与磨课。经过努力,吕卉获市科学教师基本功竞赛二等奖,并因课堂教学的出色表现被选入市科学核心组成员。12月初应邀到横林中心小学参加市区展示活动。
6、做好教师专业发展、培养工作。在新一轮市学带骨干评选中,认真组织,积极申报,范勤霞老师作为学校重点推荐对象,被评为市学科带头人。在区梯队教师培养项目中,积极发动,有三位青年骨干教师申报了相应的梯队项目。协助做好周玉香老师参评全国优秀体育教师的工作。
7、组织参加各项论文大赛活动。
8、做好健康促进学校金牌验收各项配合工作;按教育局工作要求,做好协作片内各项工作。
9、作为数学化实验学校,继续参加“常州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手册”的编写工作。我校共编写了其中的三个章节,现书稿已定稿。
10、上好“校长聚焦课堂”公开展示课。
附:条线工作主要成绩:
1、区第六届教科研工作评优活动中,我校被评为“区教科研先进集体”,3位老师获“教科研工作先进个人”称号,一项课题获区“教科研优秀成果”奖。
2、我校作为市数字化实验学校,参加“常州市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手册”的编写工作。我校共编写了其中的三个章节,现书稿已定稿。
3、我校参加全国教育技术学会,成为会员单位。
4、我校在2016年度“青果在线学校”的各项活动中表现优异,被常州市教育局评为先进集体。
5、市、区信息化教学能手小学语文比赛:张志清执教《天火之谜》,获区一等奖、市一等奖。
6、区信息化教学能手小学品德比赛:潘春霞执教《我们为祖先而骄傲》,获区三等奖。
7、新技术支持下的个性化学习比赛:
蒋培华执教《小小商店》,获区一等奖,全国一等奖,并赴武汉上现场展示课,获一等奖;
贺小藕执教《认识面积》,获区二等奖,全国二等奖;
蒋钘执教《平面图形面积总复习》,获区二等奖,全国优秀奖。
8、区现代教育技术论文评比:
陶欢《发挥现代信息技术优势,助语文课堂教学一臂之力》获一等奖;
蒋培华《精彩细节,精彩白板,精彩课堂》获二等奖。
9、区多媒体教育软件大赛:
王佳波《解决问题的策略》课件,获一等奖;
王小利《Chinese Festivals》课件,获二等奖;
钱彩华《认识平面图》课件,获三等奖。
10、区课例、微课大赛:
蒋培华《认识平面图》课例,获一等奖。
徐丹《时态系列学习》微课,获一等奖;
蒋钘《平面图形面积推导》微课,获三等奖。
贺小藕《数数》微课,获三等奖。
11、市、区科学教师基本功大赛:吕卉获市二等奖,区一等奖。
12、我校2016年度区教育学会论文评比结果

序号
姓名
题目
等次
1
李红燕
创设有效情境 追求本真的小学课堂
2
范勤霞
基于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绘本教学尝试
3
徐 丹
小学英语绘本教学设计的探索研究
4
许玲燕
小学英语教学中情景教学法的应用研究
5
杨亚君
互动生成,让数学课堂插上创新的翅膀
6
陈志强
善待学生之错,收获异样效果
7
虞兰琴
大处着眼,小处入手,打造厚实的数学课堂
8
王东
既见儿童,亦见作文
9
陈文瑶
三驾马车,再现生活
13、第十四届“蓝天杯”论文评比结果

序号
姓名
题目
等次
1
李建福
交互式电子白板环境,让复习课从结构走向建构
2
陈明珠
品读感悟表达——说明文教学例谈
3
范勤霞
于互联网学习环境下的纪念会教学尝试
4
蒋妍
个性化学习环境下数学易错点的提前干预策略
5
许永伟
小学生作文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研究
6
张志清
写作密码初探
7
张志清
随文练笔,为写作启航
8
刘晔妍
让品德课堂回归生活
9
贺小藕
小估算彰显大智慧
10
蒋青月
用童话浸润孩子的心灵
11
徐红梅
关注课堂对话,提升语文教学效率的实施策略
12
徐景
小学英语单元整体教学的思考
13
陈志强
当“数学课堂”邂逅“大E时代”
14
杨亚君
关注细节,让数学课堂更加精彩
15
赵文娟
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课外阅读研究
 
 
 
 
14、上半年省级以上发表

作者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刊号
发表时间
徐景
《如何培养小学生英语课外阅读能力》
《新课程》
ISSN1673-2162
20163
蒋锡凤
《在综合实践中展现地方文化特色》
《读写算》
CN42-1078/G4
20165
汪娇美
《小学数学课堂上关注细节教学之我见》
《考试周刊》
ISSN1673-8918
20163
陶欢
《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
现代与经典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64
王东
《交互式电子白板辅助语文教学之我见》
现代与经典论文评比一等奖
 
20164
王萍
《利用数字资源优化语文童话教学研究》
《成才之路》
ISSN1008-3561
20165
蒋培华
《利用细节创设活而不散的数学课堂》
《考试周刊》
ISSN1673-8918
20161
贺小藕
《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
蓝天杯教学设计三等奖
 
201512
贺小藕
《认识图形》
录像课例全国三等奖(新媒体新技术)
 
20164
15、下半年省级以上发表

作者
论文题目
发表刊物
刊号
发表时间
陆永新
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中课课练活动水平的有效评价
《教育科学》
CN509207/G
20166
蒋青月
用儿童的方式展开童话教学
《考试周刊》
CN22-1381/G4
2016年第81
徐红梅
动起来更精彩
《学习方法报》
21-983
201612
李春香
以体验教育为载体的少先队员责任意识培养的策略分析
《学习方法报》
21-983
201612
许永伟
教学中的导学艺术
《学习方法报》
21-983
201612
蒋文丽
浅谈提高英语自主探究式阅读的有效性
《小学教学参考》
ISSN1007-9068
201610
徐景
浅析提升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学效果的策略
《内蒙古教育》
ISSN 1008-1216
201611
吴如月
浅析学生英语自主课外阅读的指导策略
《小学教学参考》
ISSN1007-9068
201612
许晓秋
一节从“独立思考”开始
《考试周刊》
CN22-1381/G4
2016年第95
许晓秋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的有效策略
《学习方法报》
21-983
20166
陈志强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成才之路》
ISSN 1008-3561
20168
王佳波
微视频在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成才之路》
ISSN 1008-3561
20167
贺小藕
课堂因细节而精彩
《考试与评价》
CN22-1387/G4
20168
蒋妍
选择方法,巧求平均数
《小学生数学报》
 
201612
张志清
例谈小学高段读写结合点的选择
《黑龙江教育》
 
201612
张志清
“随文练笔”教学探索
《小学语文教学》
ISSN 1004-6720
20167
张志清
探寻阅读与写作的秘密通道
《新课程导学》
ISSN 52-1148/G4
20169
张志清
如何对低年级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
《教学参考》
ISSN 1007-9068
201611
范勤霞
也谈小学英语阅读教学
《考试周刊》
CN22-1381/G4
2016年第64
王小利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小学教学参考》
ISSN1007-9068
201611
苗一平
小学科学课堂活动组织策略研究
《考试周刊》
CN22-1381/G4
2016年第98
16省级以上获奖

作者
论文题目
获奖情况
获奖单位
获奖时间
贺小藕
如何使微课视频翻转我们的课堂
区论文评比二等奖
武进区教育局
20161
贺小藕
班主任如何引导一年级小学生适应小学生活
区论文评比一等奖
武进区教育局
20168
范勤霞
新课程视角下的单元整体教学
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三等奖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01611
王小利
浅谈课堂新技术的供给如何改善英语口语环境
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三等奖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01611
徐丹
巧用“微技能”,推动农村小学英语口语高效发展
新世纪园丁论文大赛二等奖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
201611
 
 
湟小教科室
2017、1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