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室总结(陈明珠)
本年度工作室以“语用学视野下的小学语文深度学习”为抓手,开展研修活动。辅以信息化能手比赛、个性化学习比赛、电教论文评比等活动。本人参加本课题研究以来,对课题的核心概念:语用学、深度学习,处于忽而觉得有点清晰,忽而又非常模糊的状态。为了对概念内涵有较为准确的认识,本学期看了两本书《语用学视野下的语文教学》《让语文回家》。但因为能力有限,对两本书的理解还一知半解,同时因为两本书都是讲的中学语文教学,如何迁移运用到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
一、理论学习心得
通过自己的学习和实践,感觉要先理解“深度学习”,才能进一步有效地开展研究,因此总结时,先把自己理解的概念内涵总结如下:
深度学习是近年来经常被提及的一个名词,与之对立的浅层学习也同样如此,成为了教育研究热门话题。对于这两种学习的方法,本身有各自优缺点,相对来说深度学习的优点更为的突出和出众,大力提倡已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简单学习是除机械记忆以外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没经验的学习者可以一次学会的学问、知识或反应,不需要反馈或纠错;可以在一起活动中学会,很少有或者没有歧义。从正面讲它是朴素和牢固的,它与年龄、文化、智商、身世和背景无关,它为精通和背景知识提供准备,它为未来所有学习提供基础。从反面讲它是表层知识,它是没有经验的学习者或年幼的孩子会接受的类型,它缺乏思维的复杂性,学习可能是费力的;它是不可以争辩的。简单学习的例子,比如记住重要的历史年代、乘法表、词联想或字母表,学习组词汇及明确定义;记住人名、电话号码、单一线路或活动。
深度学习是要求我们遵循操作的多重规则去完成任务。一个人必须知道一点微知识,然后将其与其他微知识加起来,获得一个完整的综合的建议。它是新内容或技能的获得,必须经过一步以上的学习和多水平的分析或加工,以便学生可以改变思想、控制力或行为的方式来应用这些内容或技能。从正面来讲,一生中带给我们最满足的许多东西,来自于复杂的知识和技能背景。当深度思维首次发生时,大脑会比较活跃,一般而言,会理解保持应用的更好。从反面讲,它可能需要基本的背景知识,而且为了掌握它要投入大量的精力以及决心,过程和最后的结果,经常受批评性评论或其他观点的影响。
但是,不论简单与深度的学习,都需要多样的优良的技能背景。最初,当深度思维首次发生时,你的大脑可能较为活跃,在专家级水平形成之后,所需的脑活动就较少了,一般可能做到更好的理解、更好地保持、更多的应用概念和技能,专门知识的最主要特点是深度学习所需的连通性。深度学习的例子:阅读、多学科性思维、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解答问题;创造目标和策略去实现这些目标,如何谈判,如何建造某物;辩论技巧,研究技能,召集、管理或做学术演讲或工作规划。
二、实践研究心得
我通过课题组组织的理论学习、专题研讨,并试上了一节研究课,对语用学视野下如何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有了一点肤浅的认识,发现了促进深度学习的几个适用策略:
1、删“繁”就“简”,话题提炼突出“精”字。要想让学生进入深度学习,进行个性化的感悟,我们老师需要从课文众多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核心信息,即最具有教与学价值的“精华”。它可以是一个字词,一个句段,一个技能点,一个情感点等等。老师可通过一个精当的、观点鲜明的话题,来切入文本建设。但这个点,又因班级实际情况、因人而异。一个例子:一年级教学生字“羊”,除一般意义上的读音、字形教学外,在字义理解上,通过分层组词引导深度学习:第一层——外在的,直观的,平时生活中常见的,如羊毛、羊肉、羊头、羊角;第二层——内在的,虽不常见,但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如羊血、羊肠、山羊、绵羊、羚羊、羊羔、羊水、头羊;第三层——具有引申意义的,如羊毫、羊脂、羊肠小道、羊齿、牧羊、羊城等。这就属于扣一个字的教学,进行深度学习。另外,像探究某个生字的古文字、发展演变史,也是深度学习。
2、由“薄”变“厚”,资源整合突出“巧”字。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博览群书,开阔眼界,扩展视野。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既要重视文本的规定性,又要补充教材,拓展内容,重组资料,充分利用、合理开发、有效整合各种资源,实现对教材、课堂、教师自身的不断超越。如我上的研究课《黄鹤楼送别》,在教学中补充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写作背景,把李白和孟浩然的故事补充给学生,从而让学生自读自悟中了解课文是怎么在诗歌的基础上写出来了。然后再补充《赠汪伦》的诗歌创作背景,仿照课文的表达方式,进行仿写。这样就把课文读“厚”,进行深度学习。
3、由“静”变“动”,实践方式突出“活”字。为了进一步强化和内化文本内容,可开展一些语文实践活动,如当小导游、演课本剧等。通过师生共同研读文本,挖掘语言实践点,让活动过程本身也成为一份丰厚的课程资源。这些活动过程促使学生应用语言、内化语言,使学生真正将学习的感受、感知与感悟有机地融入自己原有的认知结构中,进而提升学习层次,强化学习能力,适应新情境,探究新问题,生成新能力。如教学《黄山奇松》《黄果树瀑布》《莫高窟》这一组课文时,就让学生连续开展当导游活动,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资料,甚至有部分学生可结合自己旅游的感受,用不同的方式当小导游,在这个过程中内化课文的语言,同时用自己个性化的方式表达,进行深度学习。再如《天火之谜》的教学中,以仿写实验为切入点,课堂教学紧扣实验,探究描写实验的顺序、方法,在些基础上补充学生感兴趣的实验,进行迁移。
因研究才刚刚起步,对核心概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实践和学习都浮于表面,因此总结也欠深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