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专题网站>>工作室>>研究动态
小学英语新教材project教学实践与思考
来自吴如月老师的教学分享
发布时间:2017-01-16   点击:   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范琴霞
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今天我很荣幸有机会在这与大家谈谈对《小学英语新教材project板块教学实践和思考》。我将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 一、Project板块教学的理念:复习先行,回归运用 Project是一个全新的板块,它替代了原有教材中的Review and check,目的是通过形式多样的综合语言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思考、调查、讨论、交流和合作,综合运用前几个单元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完成学习任务,展现学习成果。虽然project板块和以往的Review and check板块都强调复习加运用,但前者更加强调项目的整体性和活动的驱动作用。前几单元的知识内容通过一个项目的引领和各项丰富活动的开展得到巩固和提升,随后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尝试运用这些知识,将它们转化为自身在实际生活中可以信手拈来的工具,达成英语的交际性。这也与新课程中学生是课堂主体的教学观相符,学生们通过活动和实践自主地获得了知识,而并非是教师单向的灌输。 二、Project板块教学的常见误区 1)Project≠Review and check,重在语言实践。 【反例A】 教师在3B Project 1 My puppy的教学中,将四分之三的课堂教学时间用于对前面四个单元的分层复习,从祈使句肯定形式(Unit1目标语)的复习过渡至祈使句的否定形式(Unit 2目标语),然后由“Is this your...? Yes,it is./No,it isn't.”(Unit 3目标语)延至“Where’s…?It’s in/on/under/behind...” (Unit 4目标语)的巩固,期间所设三个情境相互之间基本无关联,且每一环节中均安排有大量书面巩固练习。最后四分之一的时间用于Part C Take your puppy to a puppy show的教学。 【简析】从上述教学流程中不难看出,教师对于Project的理解尚滞留于传统的复习模块,认为译林新版《英语》Project等同于原《牛津小学英语》中的Review and check,也就出现了以上类似于Review and check的纯复习课模式。译林新版《英语》教材框架的变革旨在从“语言形式主义”向“语言功能主义”转变,倡导新的教学方式,即引导学生用英语做事情。因此该教材中Project的概念可以界定为“综合语言实践项目”,其中包含两个关键词:“综合”与“语言实践项目”,意在通过综合复习语言知识,达到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全面提升。因此,Project的教学需更加注重对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而非仅限于语言知识的单一复习与书面巩固。 2)Project≠Storytime,贵在模仿运用 【反例B】 教师在简单进行完语言知识的复习后,花费近四分之三的时间(30分钟)用于学习Part C Take your puppy to a puppy show,该环节主要流程如下。 Step 1. Presentation(呈现图1,预测文本内容) T: Look at the picture, how many students are there? T: Where are they? Step 2. Understanding(看、听动画,获取文本信息) 1. Watch and answer: Who is the boy? What’s the puppy’s name?(教学生词“Joe”,和 “puppy”.) 2. Listen and tick: What is the puppy doing?(六选三) Step 3. Consolidation(朗读模仿,尝试文本表演) Repeat—Whole reading一Role reading—Acting 【简析】Project是教材编者所提供的一个语言实践项目,只是一个模板,仅供参考与模仿,意在抛砖引玉,目的是通过该项目这块“砖”,引出学生模仿运用后所呈现出来的更为丰厚而精彩的语言输出这块“玉”。因此不可等同于该教材新授单元中的Story time板块,应避免上成故事教学课或对话教学课,以至于避重就轻,将核心的综合语言训练目标淹没在简单却又冗长的语篇教学环节之中。 《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英语课程的总目标是:通过英语学习使学生形成初步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促进心智发展,提高综合人文素养。构建以“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核心的课程目标体系,即“语言本身”与“使用语言的人”,更立足于“人”;“语言形式”与“语言意义”,更倾向于“意义”。因此在Project模块教学中应给予学生更为充裕的时间和更为宽广的平台以促进学生参与、实践、模仿与运用,切勿耽搁了学生运用语言做事情的最佳良机。 3)Project≠Part by part,旨在综合输出 【反例C】 Step 1. Part A Anna has a puppy. T: Can you find her puppy? T: Look at this picture, what can you see in it?(呈现图片) T: Where is the toy bear/the ball/the chair...? T: The girl is Anna. She has a puppy. Can you find her puppy? 学生根据图示完成书面选择(It’s behind the door)。 Step 2. Part B Do you have a puppy? Colour the pictures on Page 67 and make a puppy 教师指导学生将P67中所提供的小狗图片着色、裁剪并安装,分步完成各项活动,时长近30分钟。 Step 3. Part C Take your puppy to a puppy show. 教师引导学生分步学习对话后表演对话。 【简析】案例C中,教师按照Project中的三个部分依次教学,表面看似层次清晰,却将大量的时间耗费在Puppy的制作上,学生忙于着色、裁剪、安装、制作等,没有任何语言训练要求。教师只看到了该项目中显性的教学要求,却未能读懂项目背后蕴藏着的隐性的 编者意图,因此导致整堂课高耗低效。 当前部分教师中将教材奉为圣经的现象较为普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不敢也不想越“雷池”半步,认为英语教学只要按照教材所提供的内容和要求一步一步“Copy不走样”即可。然而,我们的教学是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而非仅仅基于教材。英语教材只是一个知识的载体,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解读教材、整合教材及活化教材的能力,引领学生参与、实践、合作、交流与沟通,从“教英语教材”过渡至“使用英语教材教英语”。 三、Project教学设计实践—谈蒋老师的教学设计 蒋老师的教学目标着眼于培养综合语用能力,提升学生英语素养 本堂课,蒋老师由学生家庭作业的分享,复习语言知识出发,通过项目引领、活动贯穿回归运用,达成由输入转向输出的目的。让学生在轻松无痕的环境中,保有兴趣地进行语言的输入,同时学生又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用这些已输入的语言信息进行初步的运用,做到复习与运用的有效结合。最后一个“Write more”的环节是由所有语言知识铺垫而成的一个大运用,口头反馈,笔头输出,给了学生足够的发挥空间,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表现欲,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习和实践充分地结合起来,在用中学,在学中用,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稳固性。 1)能力提升的导火线——话题展开为明线,能力发展为暗线 不难看出,本节课中学生的学习相当有目的性,这与蒋老师的别具匠心的教学设计有关。以话题为线索,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相结合,在同一个话题背景下,有时将四种技能相结合,而有时同一种技能进行更细致的能力深化,每一个话题之下的每一个技能都设有明确的能力目标。本课蒋老师通过基于话题“My school life”的背景下,巧妙的以“How to learn English well?”入手从四个角度listen more, read more, speak more, write more诠释学习英语的方法,而每一个角度对应一个能力目标,在明朗的版块中有层次的提出要求并逐层进行提升学生的能力。难能可贵的是,蒋老师还巧妙的通过话题展开将教师教的线索无痕地转化为学生学习的线索。清晰的线索为学生指明了学习的方向,也为能力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能力提升的铺路石——任务设计为引领,语用提升为目的 Project的教学要求教师能够组织贴合教学目标的各种形式的英语主题活动,并在活动中通过任务提高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而语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以及这四种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听和读是理解的技能,说和写是表达的技能,这四种技能在语言学习和交际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学生应通过大量的专项和综合性语言实践活动来形成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真实的语言交际打下基础。而针对任务的设计,很多老师走的是“高大上”路线,会选择一些时髦的或流行的主题,常常会造成让学生有一肚子的话但说不出来的后果,蒋老师则是抛出与学生最密切相关的问题“How to learn”,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展开思维,在任务的展开中解决问题。如其中“listen more”基于学生家庭作业的分享和交流侧重听力的训练;“Read more”基于三个层次的阅读活动训练学生的“读”能力;“Speak more”则是通过topic“talk about your ideal school and ideal school life”侧重提升学生“说”英语的能力;“Write more”则通过分层的练笔任务让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在“写”的方面的能力得到同步的提升。另外蒋老师通过在任务中开展有效的阅读教学活动,如在Read more环节中,蒋老师基于JOE的一段介绍展开教学,通过read and circle, read and underline, read and think三个阅读活动,帮助学生在阅读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得到感知语言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阅读习惯,从而达到全面提高英语能力的目的。 3) 能力提升的指路灯——语篇输出为载体,策略指导为手段 策略(tips)的指导: 1“Listen more”学生家庭作业的分享板块中,蒋老师立足教材内容,组织听力语料。学生的家庭作业既学生运用前4个单元的语言知识和词汇用3-5句话讲述自己的周末生活,对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语言信息量大。在活动过程中,蒋老师让学生自主选择听力语料,遵从学生的意愿,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听的主观能动性。蒋老师明确要求学生记录关键信息并用教师罗列的句型问答交流,听说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处理所听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对所听语料的理解能力。2 “Read more”板块中,蒋老师设计了三个环节:Tongue twister,教师示范由慢到快,激发学生读的欲望;Poem配以音诗画,描述了湟里小学,贴近学生的生活,提高学生的英语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英语的美;passage,教师让学生带着问题read and circle“描写了什么?”、read and underline“怎样描写?”及read and think “文章的题目?”开展活动,难易适度,循序渐进。方法指导与情感交流并重,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的读的能力。3“Write more”蒋老师在处理英语文章时选一选“描写了什么?”和划一划“怎样描写?”时,及时呈现板书,为学生写一写自己理想的学校和学校生活提供了很好的范文和模板。学生前期大量的听说读语言实践活动都是为了使学生的语篇口头和笔头输出水到渠成。 四、Project的几点教学建议 1.围绕话题,串联情境,综合复习。 综合复习时,可围绕一个话题串联多个情境,情境创设重在整体连贯、恰当真实,不要为了创设而创设,更不要为了哗众取宠而创设。环节与环节之间应该是有序的、系列的、关联的、渐进且发展的。教师可帮助学生将前面四个单元中的目标语进行梳理,使之“竖成线、横成片”,并几引导学生融会贯通地运用于相应情境之中,彰显语言的交际意义。 2.项目制作,内外结合,低耗高效。 项目中的制作过程可采用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布置学生课前在家中完成后带来学校或完成部分前期准备工作,最后的组装部分留到课堂完成,避免将这一冗长却无语言训练要求的环节安排在课堂教学中而耗费了学生宝贵的语言运用时间。 3.明确目标,有效拓展,融会贯通。 明确项目显性与隐性的目标要求,引导学生在理解所示范本的基础上模仿、参与、实 践、运用,展示交流活动成果,并尽可能多地通过前面的综合复习激活学生原有语言知识库 中的内存,融会贯通地运用于拓展活动中,促使学生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可说、有话 敢说。 4. 有效评价,激励学生,激发兴趣。 教学评价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也是激励学生不断进步的有效策略。课堂教学中评价的目的是强化学生的成功意识,促进学习。对学生合作成果的科学、公正评价可以促进学生以后进一步开展合作。Project的成果展示是以小组为单位的,其成果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结晶。然而,由于上课时间紧,学生成果展示以后,教师在评价环节上就是寥寥数语,甚至缺少评价,这样就失去了成果的示范作用,学生品尝不到成果的喜悦,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失去对小组合作的兴趣。教师对学生的作品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评价,如最佳团队、最佳创意、最佳书写、最佳美工、最佳作品、最佳展示、最佳口语等。成果评价还要引导学生参与,可以采用评价表打分或者小组投票形式进行评价。评价要注意多样性和多元化,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 总之,Project不一定非要在一课时之内完成,可以课内外相结合,也可以分不同课时完成。Project也不能完全替代单元的综合复习,教师可以在完成这个语言实践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组织学生进行几个单元的综合复习;同样也可以在进行完前面单元的综合复习后再来开展语言实践项目。 以上是我不成熟的思考,仅与大家分享,如有不当之处请见谅。谢谢!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