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少先队阵地进行“三志”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研究背景
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决定了一个人的发展必须具备高境界的理想、信念和责任感,需要有高尚的情操、高雅的志趣。小学生不仅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财富。他们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当在这个各种价值观涌现的年代,立“志”,这一本来普通的字眼,却似乎具有了古典英雄色彩,稀缺却也不再被人们看重。各种社会价值观也在渐渐地向孩子们侵袭,越来越多的孩子失去了立“志”的想法和意愿。同时,受功利意识、社会信息杂乱、家庭溺爱等因素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的小学生的“志”向还很模糊,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学习动力。尤其是在农村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有相当一部分学生是留守学生,单亲家庭的孩子也占了相当的比例,这些学生的家庭教育都是在其爷爷、奶奶监护下的隔代教育,老人们通常对时代信息不了解,往往只停留有吃有穿层次,因此,学生的家庭教育中严重地缺失了应有的理想信念教育,
学校不光要传递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做人首先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立“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的全国第七次少代会上就对全国的少年儿童提出“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创造”的要求。
结合上述背景,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精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创建德育工作特色,根据本校“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办学理念,结合以“竟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依托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生命的关怀,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理想努力奋斗,做一个有理想、有追求、有情趣的孩子,从而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使他们胸怀宽广、思路开阔、目光远大、奋发向上,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理论分析
概念界定:
“三志”:志向,指人们在某一方面决心有所作为的努力方向。具有不同世界观和人生观的人有不同的志向。志气,古意指心志气力,今意指积极上进或做成某事的决心和勇气。志趣,指意向;志向和兴趣,也即高雅的情趣。
“三志”教育:以“志”为切入点,围绕“让每一位学生都享受成功”的目标,以分年段教育为原则,以校本课程为推手,以少先队活动为阵地,努力培养“志向高远、志气高昂、志趣高雅”的现代社会小公民。
研究动态:
新加坡已将“做增强自信的人”“做积极奉献的人”“心系祖国的公民”等列入核心素养的内涵。美国学校的价值观教育大力倡导美国精神和美国梦,既注重开发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价值观的显性课程,也注重利用多种隐性价值观教育资源加强学生的价值观教育,注重利用这两种具有渗透力的资源共同构建和强化美国社会所推崇的价值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价值观教育。
2014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和北京师范大学牵头的研究团队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总体框架,描绘出了我们的育人目标。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ies)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清华附小从学校的文化历史传统出发,瞻望未来,做出了学校的表达,培育五大核心素养:善于学习、审美雅趣、天下情怀、学会改变、身心健康。
以上研究都为本课题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向,目前国内外有关“志”的德育活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概念和意义的思考,而少先队活动也属于德育活动的一部分,但他们对活动的设计步骤和方法进行的探讨并不多,对本主题的研究与实施给予具体的可供借鉴的操作性经验还较少。
创新之处:
1.通过研究,探索出当今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2.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懂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知道为理想努力,坚持信念。
3.凸显学校“尚志”校园特色文化,开发学校少先队主题阵地活;形成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品牌,把价值教育锤炼成为我校内涵发展的底色。
三、研究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出当今背景下对农村小学生开展“三志”教育的有效途径及方法。
2.通过研究帮助学生明确的学习目的树立远大的理想,使学生懂得怎样实现自己的理想,知道为理想努力,坚持信念。
3.凸显学校“尚志”校园特色文化,开发学校少先队主题阵地活;形成学校的少先队活动品牌,把价值教育锤炼成为我校内涵发展的底色。
四、研究内容
1.本校学生立“志”教育前期校本研究现状调查分析、理性思考的研究:
通过对研究资料收集整理做出客观的理性分析,梳理理想信念教育主要成果与问题,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思考对已有成果深化推广,针对发现的问题开展新的策略研究,对如何正确、有效引导学生形成理想信念价值观开展深化研究。
2.依托少先队阵地进行“三志”教育总体方案设计研究。
以队员发展核心素养为统领,依据教育规律、队员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研究精选最切合小学各年级队员“三志”教育的少先队阵地活动的主题内容及达成目标,研究确定各年级活动形式与目标达成的顶层设计。
3.依托少先队阵地进行“三志”教育实施策略的研究。
研究各年级“三志”教育活动实施策略、有效途径、活动形式,从组织方式、参与主体、时间安排、途径(校内、校外)、内容安排、注意事项等方面展开研究,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调动家庭和社区力量,广泛获取社会支持。研究活动实施方案设计;在实践活动中研究总结提高活动有效性的策略。
4.我校“三志”教育活动组织管理与评价制度的研究。
学校组建领导小组,计划每个年级依托少先队阵地每学期开展1- 2次“三志”教育活动,结合雏鹰争章活动,研究制定科学的管理与评价制度。
五、研究方法
根据课题性质、类型,本课题主要采取行动研究法。在实施过程中一边探索,一边研究,最终形成一整套比较完备的理想信念教育的体系和机制。
1.行动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教师从实际情况出发,参与课题实践研究,解决课题研究中的实际问题。
2.调查研究法。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通过观察和调查问卷,了解现阶段小学生理想信念的整体状况,通过分析,掌握课题研究的有力资料和数据。
3.文献研究法。收集有关小学生理想信念价值观教育的学习资料,作为课题研究的理论指导和参考。
4.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及时做好相关资料的整理,撰写研究论文和实验报告,规范课题研究行为。
六、研究计划
1.准备阶段(2017年9月---2017年12月)
通过召开座谈会、问卷调查等形式,梳理分析我校理想信念价值观培育前期校本研究现状;确定研究课题,邀请专家指导论证课题研究的可行性。通过文献资料成果检索,了解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研究状况,收集相关资料,认真填写申报评审书。全校统一思想,为课题实施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心理准备。
2.实施阶段(2018年1月---2018年10月)
(1)成立课题组,确立有研究能力的教师为课题组成员,落实分工。
(2)课题中心组结合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定位,研究设计出各年段主要价值主题、少先队活动形式与目标达成的顶层设计方案,初步形成我校依托少先队阵地实施“三志”教育活动实施框架。
(3)根据活动计划开展活动,进行依托少先队阵地实施“三志”教育活动的实践研究,撰写研究案例和研究论文。
3.总结阶段(2018年11月---2018年12月)
收集整理研究资料,综合分析、提炼课题研究的成功经验,并将实践性经验提升为具有一定创新意义和指导作用的新理念,提炼推广研究成果,撰写研究报告,组织结题。
七、预期成果
1.主要成果: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
2.辅导员教育论文汇编。
3.实践活动案例、学生体验文章汇编、音像图片资料。
八、推进措施
1.完成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
课题组成员都在教育活动的第一线,是学校德育、少先队教育活动的策划者和组织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骨干。课题研究是德育少先队工作的重要内容,他们把课题研究和日常工作融合起来,通过研究,进一步提高学校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提高德育成效,因此,研究的时间可以得到保证。
2.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保障:
学校把此课题研究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通过研究探索依托少先队阵地进行“三志”教育的途径和策略,提高德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校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最大的支持,确保课题顺利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