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理论学习:小学德育教育创新探析(一)
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蒋培华
一、以德育活动为载体, 注重体验感悟
“教会学生做人”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多年来, 我校以人本主义教育思想为指导, 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 以德育实践为载体, 将德育工作寓于丰富多彩的活动之中, 让学生在活动和实践中体验感悟, 从而提高道德素质和人文素养。
在德育的实践与探索中, 我校逐步形成了六大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节日、纪念日主题教育活动。如: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组织开展主题班会、手抄报展评等活动,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母亲节、教师节组织学生诗歌朗诵、征文比赛, 引导学生尊敬师长;六一节、国庆节组织大型的文艺汇演, 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舞台, 等等。
二是“21天法则”养成教育活动。斯特娜夫人曾说过:“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神奇的土地, 播上思想的种子, 就能获得行为的收获;播上行为的种子, 就能获得习惯的收获;播上习惯的种子, 就能获得品德的收获;播上品德的种子, 就能获得命运的收获”。因此, 我校在德育教育中引进“21天法则”, 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良好的习惯及综合素养。其法则的实施与运用, 主要采取三种方法:一为集中性训练法;二为针对性训练法;三为经验分享交流法。帮助学生“21天”养成一种好习惯, 一学期下来学生的精神面貌、行为习惯等有了极大的转变。各班的淘气包逐渐变成了乖乖宝, 学生的站、立、行、走都有模有样, 真正做到班风正、学风浓, 校园里处处都是讲文明、懂礼仪的好孩子!“21天法则”让我们的学生变了, 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是体育艺术教育活动。我们坚持每年举办一届校园艺术节、体育节, 成立了各种学生社团, 如国画社团、葫芦丝社团、合唱社团、古筝社团、足篮排乒球社团等等, 丰富校园生活, 培养学生能力, 发展学生个性, 陶冶学生情操。
四是科技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了校园机关王比赛、航模比赛等活动, 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是社会实践教育活动。如组织学生到敬老院进行慰问演出, 到德育基地举行队日活动, 让学生走出校园, 既有效填补了“双休日”教育的空白, 又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成长。
六是主题教育活动。每年六一前夕与宽城区工商局联合开展“爱心助学”活动, 让学生在活动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关爱他人的意义。为了更好地发挥每周升旗仪式的教育作用, 升旗仪式由各班自主申报, 旗手由本班品学兼优的学生担任, 并由该班班主任作国旗下讲话, 这样的升旗仪式更贴近学生实际, 使学生在受到最直观的教育的同时激发起强烈的集体荣誉感, 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以学科教学为主阵地, 重视课堂渗透
1. 学科教学———努力挖掘德育资源。
学科教学中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我们将德育资源的挖掘和体现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人文学科教学中, 把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教育放在首要地位, 同时有意识地发掘家乡悠久的人文传统和丰厚的文化积淀,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学校的美好情感, 从而更深刻地了解人生、认识社会、感受现实, 增长生存、发展和成功的生命智慧。在自然科学学科教学中, 教师在传授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同时, 根据学生特点, 发挥学科优势, 让学生在探索中获得真知, 在实践中品味成功, 在思索中激活思维, 注重激发学习兴趣, 培养良好习惯, 端正学习态度, 指导学习方法, 为他们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使学生在提高科学素养的同时获得人文素养、道德素养的提升。
2. 课程设置———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为了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大限度地发挥课程的德育功能, 我校加强了德育课程建设, 使原先单一的德育课堂向多元化发展。一是把传统班会课改为少先队活动课, 一课一主题, 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心理需求, 通过充满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的活动, 叩击学生心灵, 激励其奋发向上。二是开设了人文阅读鉴赏课, 引领学生博览中外名着, 品评文学佳作, 感悟多彩人生, 提高人文修养。三是开发活动课程, 在丰富的文体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和坚韧的意志。课外活动时间, 我校的文学、器乐、书画、英语角、篮球队、排球队等兴趣小组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四是开设校外课堂。带领学生走出校园, 到科技馆、伪皇宫、敬老院等单位参观体验, 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中接受道德教育。
3. 教学评价———努力体现人文精神。
课堂评价具有导向激励制约功能, 我们制定了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评课标准。将人文教育内容加入评课标准, 从教学目标、内容、过程等方面, 按照“有机渗透”的原则科学地进行评价。我校还把教学民主、教学细节等内容作为重要的评课内容, 主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细节的处理, 是否尊重爱护学生, 是否符合课改要求。通过课堂评价的导向最大限度地凸显课堂教学的人文教育功能, 在科学、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我校在课堂改革中引进了“模块式小组合作技术”, 同学们在课堂中遇到难解或不会的问题, 就会采用“小组合作技术”, 组员间进行讨论交流, 解决难题, 攻克学习难点, 从而培养学生合作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