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学习心得(王东)
发布时间:2019-04-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王东

  内容摘要:从社会实践:从说教走向体验精神成长过程是人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中逐步形成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学生精神的成长不仅在于接受理论,更在于实践与体验。单一的生活和学习方式很难培养出社会适应性强、有责任感的学生,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将因其阅历苍白而营养不良。

  透视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教育模式,我们发现,无论是欧美的学生义工,还是日本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日本在全国推出旨在让儿童体验农村生活的“儿童农山渔村交流计划”,让学生到农村体验生活,为期一周),都是出于对学生全面成长的科学设计。这样的教育就是关注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素质教育。

  2001年,基于“关注百姓困难,倡导刻苦精神,完善健美人格,体现教育公平”的追求,我校在浙江省开办了首个宏志班,为那些品学兼优的寒门学子提供接受优质教育的绿色通道。如今,穷且益坚、自强不息的宏志精神已经成为我校特有的学校文化;城市学生开阔的视野,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也积极地影响着宏志生,两类学生群体成功地实现了宏志精神的双向迁移。

  学习心得:为了增加学生的人生体验,让城市孩子对农村的现状、农民的生活、农业的发展有深切的了解,引导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培养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水乳交融的情感,我校在原有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其他公益性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以“培育宏志精神,提升教育品质,促进城乡和谐”为宗旨,推出了“携手同龄宏志生,走进农村大课堂――共创宏志精神社会实践活动”:凡在长河高中就读的城市学生,在3年内,必须有累计3周的时间到农村的宏志生家庭中学农、体验生活。我校一般将活动安排在寒暑假或长假内。学生白天以参与田地山间的劳动为主,农闲时,在安全、方便的条件下,适当地给当地的农村孩子辅导语言;晚上与宏志生一起学习。学校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考察、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拓展学生的视野。实践活动完成后,每人都必须在“宏志精神与我”、“三农问题与我”、“和谐社会与我”等系列主题中选择其一,写出生活体会与考察报告。

  城里孩子和农村孩子一起坐公共汽车走进山村,亲近大自然,在田里割稻、挖地瓜、摘茧,在水沟里洗衣服,这种体验令学生回味无穷。对于高中学生而言,在“知情意行”诸要素中,比认知更重要的是“情”和“意”,只有真实的体验,才能激发情感、强化意志。参与实践的学生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与不易,更深刻地理解了宏志生勤奋刻苦的精神源泉,他们的视野开阔了,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意识被激发了,由此,学生的精神成长也就水到渠成了。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