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德育的基本要求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对德育的概念认为:德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和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胡守棻(fēn)主编的《德育原理》(1989)认为:“德育即是将一定的社会或阶级思想观点、政治准则、道德规范转化为个人思想品德的教育活动。”根据德育的概念看来,课题组根据《规划纲要》精神,按照德育课程大纲,把德育内容,由浅入深的、成序列的编排成以励志信为主导的德育读本《我们有话对你说》,完全符合德育的基本要求。
根据积极心理暗示理论
暗示,是用含蓄、间接的办法对人的心理状态产生迅速影响的过程,它用一种提示,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影响。暗示按其施受关系可以分为他人暗示和自我暗示,他人暗示是指被暗示者从别人那里接受了某种观念,使这种观念无意识中发生作用,并使它实现于动作或行为之中.自我暗示则是指自己把某种观念暗示给自己,并使它实现为动作或行为。
暗示的作用是巨大的,不但能影响人的心理与行为,还能影响到人体的生理机能。按其效果可分为积极的暗示,消极的暗示。因为暗示是作用于人的心理,从而使人的行为发生改变,因此,其影响作用具有长效性,能较深刻地影响受暗示者的行为;又因为暗示是通过不明显的方式作用于对象,因此较易为对象所接受。青少年学生,其心理还不够成熟,不够稳定,但他们自尊心强,爱面子。因此,使用暗示手段往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中国的不少成语说明了心理暗示的道理,如杯弓蛇影、四面楚歌、望梅止渴等等。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斯曾说过:“无论什么见解、计划、目的,只要以强烈的信念和期待进行多次反复地思考,那它必然会置于潜意识中,成为积极行动的源泉。”
三大步育人模式通过集体朗读励志信、填写成长记录、批阅成长记录等方式,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励志信的主题和内容,积极向上,进行了很好的积极心理暗示。学生填写成长记录,要求“只记进步不记忏悔,只记快乐不记烦恼。因为进步和快乐的累积会产生巨大的力量,树立自信助我前行。”也是很好的积极心理暗示。教师批阅时要求“要给予学生肯定、激励和鼓舞。要善于发现、呵护、肯定学生的优点、特长和进步。”同样是积极地心理暗示。这样,重要的励志理念和道德规范,让学生在反复和肯定中,得到认同,在认同之后,内化成自己的思想和意识,在内化成自己思想之后,形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