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德育教育途径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9-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白玉仙

小学德育教育对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认知水平的提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年龄的限制性,其对是非对错的辨别能力及独立思考能力尚处于发展阶段,缺乏对社会善恶的分辨能力。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渗入德育教育势在必行。

一、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

强化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对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学教育不仅是培养、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促使小学生“三观”的形成(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小学生的道德品质。良好的道德品质的继承与发扬是我们中华儿女的责任。而目前很多人缺乏对传统文化的重视,认为传统文化已不再适用于当今社会。因此,教师应帮助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念,将德育教育渗入到小学教育的同时,将历史道德典故融入到小学教育中,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扬。

(二)培养德才兼备的小学生

随着新课改的深化,小学生的教育不能局限于学习成绩及能力的培养,而应促使其全面发展。德育教育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道德意识培养的基础阶段。因此,小学教师在促使小学生学习能力提升的同时更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德育教育。人的能力不仅体现在他的成绩、技能,最为主要的是体现在个人的人格魅力。道德品质是一个人人格魅力的代表,品德高尚的人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与信任,才会获得较大的发展机会。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实现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

家庭教育在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占有非常大的比例,它对小学生行为习惯以及道德品质的养成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小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是在家庭与学校中度过,因此,家庭就是小学生生活的主阵地,而学校就是小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但这并非指的是家庭与学校两者之间没有联系。在家庭教育中,家长是小学生学习的第一任教师,他们的言行举止对小学生产生的影响更为深刻,这就要求家长要对学校的相关德育教育要有所认知,对小学生在校的真实情况要有所掌握,只有学校与家庭相互协作,才能共同选择出科学、合理的德育教育方式,促使小学生德育素养的提升。

(二)在课堂教学中渗入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贯穿于整个小学教学过程中,是每个学科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小学教师应将德育教育与知识的传授紧密结合,从而促使教育效果的最大化。各个学科的内容对于小学生的道德行为均具有指导性,这对小学生知识的学习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小学语文可以促使小学生对我国文化有所认知,不断升华小学生的心灵;小学数学则注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小学历史注重培养小学生的爱国情感;小学体育注重对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等等。

(三)发挥教师的典范作用

教师作为小学生的教育者与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需不断促使自身素养的提升以及自身行为的规范,以身作则,为小学生树立学习典范。同时,小学教师言出必行、言行一致可以促使教育工作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是小学生在学校教育的直接引导者,教师的行为对于小学生的行为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小学教师的言行实质上就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它会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学生。小学教师应融入学生的生活之中,尊重学生的想法,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促使德育教育效果最大化。

(四)重视校园文化建设

强化小学校园的文化建设,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宣传阵地弘扬与宣传我国民族精神以及道德模式,促使小学校园道德氛围的形成。小学德育教育活动要丰富多样,通过各种课堂、课外活动,结合各小学德育教育自身特色,开展各种德育教育学习比赛活动,不断强化小学生德育教育。同时,也可以结合各种蕴含德育教育资源的纪念日或民俗节日等,展开持久性的教育活动,让小学生在德育的校园文化中茁壮成长。

三、结语

小学教师应重点培养小学生的实践能力与道德思维,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将小学德育教育趣味化、生活化,不断提升小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得小学生的情感得以熏陶,心灵得以美化,促使小学生发展为高素质人才。同时,小学德育教育工作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工作,需要小学教师的不断努力。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