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研究总结(李娟)
发布时间:2019-06-21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娟

学期研究总结

学校不光要传递知识,更要教会孩子如何做人。学会做人首先就是要让孩子们学会立“志”。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6月的全国第七次少代会上就对全国的少年儿童提出“从小学做人、从小学立志、从小学创造”的要求。

结合上述背景,同时,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精神,提高学校德育工作水平,创建德育工作特色,根据本校“让每一位学生享受成功”的办学理念,结合以“竟成”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着力依托少先队阵地,对学生进行“三志”教育。

一、依托农村实际,细心抓好农村学校少先队常规建设

少先队教育在素质教育的过程日益显现其不可估量,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和功效性。农村学校少先队常规建设,应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依托农村实际,从小入手,使其制度化,正规化。

1、抓好队伍建设。我们运用体验教育的理论,引入竞争制度,轮流换岗制度和有效地激励制度,有梯队性的培养具有自主能力强,责任心重,管理能力好,充满活力的少先队干部队伍,并根据农村学校的特点,将少先队大队部分设“学习部”“督导队”“护花队”“升旗队”“广播站”,各部皆由竞选上岗的大队委员担任小部长,带领各中队相应的中队委员,各司其职,进行各方面的检查,以及组织各方面的学生活动。他们有正常的例会制度,以及工作能力考核制度,从而达到了管理队干部的制度化。另外,我们结合“优秀班级体评比”,“争当红花少年”,“校园十佳少先队员评比”,“三好学生评比”制度对学生进行层层评比。并设立“大队荣誉栏”等表彰栏目加以激励,从而形成了少先队员你追我赶的良好争优气氛,达到了对少先队员具有梯级表彰管理的制度。
2、精心抓好少先队阵地建设。
充分的利用教学楼周围的空地,开辟几块种植花卉,作为农村小学极具鲜明特征的活动基地。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和管理,在感受学习有关植物自然等方面的知识。这些活动基地,是极具观赏性,操作性的教育阵地,是少先队员们活动的乐园。组织队干部定期检查各中队班级阵地、墙报、卫生角、特色角,对各中队进行检查、评比、反馈。加强学校红领巾广播站建设。这个窗口的工作都由学生自己管理和发挥。栏目众多,形式多样,队员们可以亲自写稿,放飞各自的梦想;节目贴近队员生活、学习,符合社会的潮流,关注学校、社会大事,颇受师生青睐。充分利用板报等宣传阵地的教育功能。用来展示各年级队员们的风采,中队板报按各年级的要求定期更换,内容丰富,设计独特。我们还建立了“少先队红领巾墙报”,少先队“法制园地”等活动实践阵地,皆有一套合理科学的管理,活动制度。

二、因地制宜,开展“生活化”的农村少先队教育活动。

农村少先队教育活动应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紧紧依托农村实际,充分利用独特的乡土风情和农村优势,与学生的生活链接,因地制宜,开展特色活动,把教育活动还原为学生生活和成长的过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基地,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根据学校条件、学生需要而自主开设的独具特色的课程。它无疑为少先队工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少先队活动面临的问题,依托的环境,时常会发生变化,活动应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符合队员的身心需求等。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我们积极参与。让队员们对校本课程进行学习,探究,通过学习提高自我,实现校本课程的教育目的,检验校本课程开发的效果,进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比如,学校开展“节约资源”课题研究,少先队配合开展“节约一滴水,一度电、一张纸、一粒米”为主要内容的节约资源“四个一”活动,引导少先队员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从小养成节约资源,爱护环境的良好学习行为习惯。可以说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与少先队活动得到了较好的融合。

从实践探究中我领悟到,用新课程的理念指导农村少先队工作,让少先队融合于学校课程改革之中,拓展活动空间,创新工作方式和内容,我们的少先队工作就会有新的突破。总之,因地制宜,寻找农村少先队教育活动的切入点,根据农村特色开展活动,赋予农村少先队活动生命力,是新时期农村少先队工作的一条新路。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