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走进你的心
——摭谈班级管理中的换位思考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王东
【作者简介】:
王东:女,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教师,本科学历。从事班主任辅导员工作23年,热爱班队工作,关爱少年儿童。所带班级班风正,学风浓,学生能力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均屡屡获奖。撰写的多篇论文在区级及以上评比中获奖。2008年被评为武进区优秀班主任,2014年被评为武进区优秀辅导员,2018年被评为常州市优秀班主任。
【摘要】换位思考,其实就是换一种立场看待问题,从各个不同的角度研究问题,以开放心态对待冲突,从而获得新的理解,做出与平时惯常思维下不一样的行为。教育教学中,恰当运用换位思考不仅能拉近教师、学生和家长的心理距离,更能使教师在班级管理中更公平、公正,有效管理和协调好班级各项事务。
【关键词】换位思考 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讲过这样一个故事。他小时侯住在一间杂货铺附近,每天都能看到大人们把某种东西交给杂货店老板,然后换回自己需要的物品。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他将一把石子递给老板换糖。杂货店老板迟疑片刻后,就收下了石子;然后把糖换给了他。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个老人的善良和对儿童的理解,影响了我的终身。”这位杂货店老板不是教育家,但他拥有教育家的智慧:他没有用成人的逻辑去分析孩子的行为,而是从孩子的角度用宽容维护了一个孩子的尊严。在教育教学中,我们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常常需要处在学生的位置思考问题,把自己的心态放到学生的生活中去体验他们的感受,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换位”。教育中的换位思考,要求教师跳出自我本位意识,从同学、从家长的角度,设身处地的思考问题。这种换位的思考方式就能很快架起师生互相理解的桥梁,帮助我们找到教育教学的障碍,从而对症下药,解决问题。
一、学生与学生的换位思考
每位班主任接到一个班级,总是会遇到学生吵架、打闹的事情。很多老师通常都是把学生叫到跟前,了解情况后对先犯错的学生进行说教或严厉地批评,事情处理得公平公正,但是效果未必尽如人意。由于小学生辨别是非能力、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先错的学生认为自己先动手或动嘴,但后来也吃了亏,也被对方打过或骂过,老师又批评了他,心里会有点不服气,过了一段时间还是会犯同样的错误。因此,我尝试用“换位思考”的方法进行教育。例如两个学生打架,经常是一个学生先打人,另一个学生也会还手。我就先问这两个同学:“打人对吗?”他们都会说:“不对。”我就跟还手的同学说:“那好,XX人打人是先错了,为什么你还要犯错,你是错上加错,比先动手的人更不对,XX人打你,你应该告诉老师才对啊!”这是对还手学生的教育,让他知道受到别人的欺负时该怎么办。而反过来,对先动手的学生说:“你今天动手打了人,你想过会对别人伤害吗?要是今天被打的人是你,你会愿意吗?”这时,先动手的人也会认识到这个行为是错误的,有事应该好好说。我再向两个学生提问:“你们认为刚才的事情中,是谁的错呢?请你们自己说一说。”引领学生进入了“换位思考”的大门。这时,我就趁热打铁,让学生进一步思考:“现在,你想对对方说什么呢?”让他们互相道歉。
经过这样耐心“换位思考”的说理,学生都很认同,很乐意接受,而且效果也比较好。比起那种光靠“冰冷”的制度与板起脸来的“威严、训斥”,依然无法实施有效的管理,也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如果说制度是班级管理的骨架的话,那么情感就是班级管理的血和肉。作为班主任在严格执行班纪班规的同时,还应该给学生更多的关心和热情,教育学生多为别人着想,遇事要“换位思考,律己宽人”。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就能化隔阂为理解,化分裂为团结,使人格优化,美德弘扬。
二、教师与学生的换位思考
很多老师都会说,现在学生在班主任的课上比较规矩些,但是在其他课(音乐、美术、体育等)课上就有些差异。如何处理这样的问题呢?同样地,我也是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每天站在讲台上的是你,你希望你的学生应该怎么听课?让学生体验这种将心比心的情感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尊敬老师、遵守纪律地良好行为习惯。作为教师,批作业是每天的工作,可是总是有个别学生作业潦草、书写不够规范,作业中还会有漏做的现象,没有养成认真检查的习惯。基于以上情况,我就设计让那些写的不端正的学生当小老师,互相批改作业。这时,学生中就会有人提出来:“老师,字看不清”或“老师,这里没做”等等情况。然后就及时地进行教育,“看看你们自己的作业,这样的作业,你是老师你会喜欢吗?”学生有过相似的体验,能够站在老师的立场上看问题,认识到别人的难处,从而逐步修正自己的不良行为。
作为教师,也要经常站在学生的角度想问题,这样会使教学更有效,管理更合理。记得刚教一年级没多久,一位家长发信息给我,他儿子回家很沮丧地和他妈妈说:“妈妈,为什么我举了手,老师总是不叫我回答呢?”妈妈回答说:“那可能是你举手的姿势不够端正,所以老师没叫你回答。”“没有,我的手举得笔直笔直的,可是老师的眼睛总是往两边看,不往中间看!”他儿子很委屈。这件事情让我感触很深。孩子希望得到老师的关注,有着积极向上的天性。但课堂上的40分钟很短暂,教师不仅要教授新知识,还要调控好整个班级的纪律,很难做到让每个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经过这件事情后,每次上课我都会很留心,每个问题尽量都让不同的学生回答,让学生都有发言的机会。看到学生因没被点到名字而露出的失望的眼神,我就会想到这次交流,因此我的心里时时刻刻都会提醒自己:要给每个学生同样成功的可能性!
班主任管理班级的过程,实质上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班级里不免有过错的学生,有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如果班主任能接纳而不排斥他们,与他们进行情感沟通,这就是爱,就是尊重,同时也消除了工作中的阻力。作为班主任应该善于捕捉每一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很有可能通过这个小小的闪光点可以挖掘出埋藏在他心里头的大金矿。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马卡连科曾经有这样一句话:“用放大镜看学生的优点,用缩小镜看学生的缺点”,我想,放大学生的优点,在我们老师心中,就不会有差生。
三、教师与家长的换位思考
班主任工作难免会凭经验或出现定位思考。家长对待子女学习的态度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对孩子学习还比较重视,自己不懂管教,但对学校老师充满了信任与期望,与老师比较配合。如此家庭的孩子学习都比较自觉,也比较好管理。第二类是受观念束缚,对孩子的学习无所谓,平时属于不管不问型。如此家庭的孩子要么自觉懂事,学习自理能力很强,不用老师操心;要么丢三落四,学习习惯很差,缺乏学习的动力与责任心,经常不做作业让老师头疼。第三类是极少数属于蛮不讲理型,对子女的学习根本不重视,不懂得与老师配合,老师找他还嫌老师烦。如此家庭的孩子往往也比较自私难管理。如何面对形形色色的家长,让每一位家长对学校对老师表示满意并积极配合?通过换位思考,我这样做:
1、理解家长。凡事多以家长的角度想想,及时与家长联系、商量、沟通。学生进步了、退步了都要沟通。并注意与家长的谈话技巧。进步的总是先感谢再鼓励,退步的则帮助一起分析原因,提出建议,告诉家长不用着急,只要和老师配合一切都还来得及。决不让家长感觉孩子退步了老师今天是来告状的,而是让家长们感觉到我是真心实意地为他们的孩子为他们的家庭着想。这样的交流沟通,家长容易接受而且还会感激我们班主任,会主动合作管理好孩子。与家长有了很好地沟通,就能得到家长的信任、支持和理解。即便学生的成绩、表现不尽人意,家长们也会有个客观的评价,少几分埋怨。这样更有利于以后工作的开展。
2、赞美家长。学生喜欢受表扬,需要夸奖,家长也需要赞美。只有不断地赞美,家长才会不断地支持、配合我们班主任的工作。家长打电话来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我会在班里赞美。家长在试卷上签个意见,我也会在班里赞美。告诉学生,这是奖励爸爸妈妈对你学习的重视,并让学生把这赞美回家传达给家长,表达老师对他们重视孩子学习、配合老师工作的谢意。实践让我发现,得到表扬的家长会更加关心孩子的学习,起到了小手拉大手的效果,也有利于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同时,家长也成了班主任的朋友和好帮手。
3、直面家长。平时,班主任与家长的接触最多。时间长了,许多家长会在班主任面前流露出对学校、对某个任课老师的看法。那么,作为班主任就要直面家长,做好学校的宣传者,维护学校和每一个任课老师的良好形象和正当利益。如果家长的看法是肯定的,我会帮着一起赞美学校、老师。如果家长的看法是否定的,有了不必要的误会,我会跟家长解释,消除误会。让每一个家长对我们的学校、对我们的老师都充满信任与信心。同时,潜移默化中也提升了家长对我们班主任的信任度,更有利于工作的深入开展。
总之,在班级管理中,我始终坚持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去感受,用“学生的大脑”去思考,用“学生的眼光”去看待,用“学生的兴趣”去爱好。换位思考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信任和理解,营造出充满人情味的和谐的班级氛围,为我的班主任工作开创了全新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江鹏,仝刚,隋国策;换位思考管理学生[J];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2年01期
【2】、单晓军;浅议教育管理中的换位思考[J];科教文汇(下旬刊);2009年07期
【3】、王建强.换位-打开学生心灵的一把钥匙[J].职业,20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