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先队小社团在队员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李春香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少先队小社团以队员兴趣为出发点,以队员快乐为落脚点,为队员的发展预备各种机会,积淀各种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队员充分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已成为现今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和新载体。通过完善社团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机制,不仅能保障社团的发展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而且能使团员更好地凝聚在一起,使社团拥有良好的发展秩序和空间。
关键词:少先队小社团 德育教育
少先队小社团是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队员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活动小团体,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鼓舞下,社团成员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激发小队员不断去创新知识。少先队小社团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少先队小社团为德育创造条件,搭设舞台,提供帮助。在德育教育实施者的引导下的队员德育生活的体验、感悟、接受、启迪等身与心的践行,无疑是一个便于操作的教育平台,正确得认识少先队小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和创新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尽可能好得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建构德育。
目前,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队员社团活动(活动课、选修课)对队员德育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队员社团活动比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更贴近队员生活,德育效果极为明显。所以我们应开展多类有利于队员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在活动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社团组织
有句俗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少先队小社团也是如此,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团体,团体规模大小暂且搁置,但组织要健全,小社团成立需有一个组织者,里面还要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如社团团长、纪律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社团团长可以由组织者兼任,也可由综合素质好的队员担任,其余分工人员由相关特长的队员担任。小社团一经有了健全的组织,就会变得正式化。
二、湟小社团的概况
湟里中心小学自2018年9月起正式成立队员社团至今,社团规模日渐壮大,几乎全员参与。
我们的少先队小社团起源于我校的兴趣小组、少年宫,当时学校中有“机器人”兴趣小组、学校鼓号队、合唱小组、舞蹈队、曲棍球队等活动,由学校少年宫辅导员负责管理统筹,活动也基本正常有序,但涉及队员面不是很广,只有30%左右的队员在这些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的兴趣小组中活动,活动也通常带有一些比赛任务,特别是在接到比赛通知或任务时,活动比较频繁。为进一步丰富队员的课余生活,多维度关注队员的生命成长,对更多的队员进行多兴趣培养,学校德育室牵头开展“少先队小社团建设”的探索,建设初期拟结合德育“两纲”教育,结合德育课程化的探索需要,结合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等多项工作发展的需要,由部分优秀的兴趣小组转型,实施少先队小社团建设的探索,在两年的潜心钻研中,湟里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小社团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德育教育在少先队小社团中的渗透
1.思想导向的渗透。在队员社团中,队员的热情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接受信息参与实践,体会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感知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在社团活动中,队员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诚信带来的好处,自私带来的苦恼,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及擅自行动的恶果。而这些都是在对队员进行思想导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找准方向。
2.素质拓展中的渗透。“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为队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3.激励中的渗透。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队员社团文化对队员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它能激发队员奋发向上的激情,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队员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合作,会产生集体观念。同时,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让队员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从而激励队员们奋发成才。
四、少先队小社团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少先队小社团活动是队员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加的,并且有一定的娱乐性,同时也因为兴趣相系,所以队员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而于其中所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队员社团对队员的德育有着鲜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促进道德传统、道德思考和道德倾向等方面,具体为教育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内化自律等道德作用。
(一)在自发的社团组建中,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意识
减少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强制,给予队员产生自身要求的机会。相信队员的潜能,相信“社员个人的充分发挥对于社团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放权给社员,当社团组织的存亡或前途与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时,“责任感”才会放心而立,“自我”的意识才得以增强。不仅在社团组建的管理方面放权,更要在社团建设的决策上毫不犹豫地放权,管理部门要大胆的放手,队员才能真正地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活动,丰富“自主”的真实体验,让队员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自己能够证明、能够肯定自己的判断意见和推理。不再受父母或老师的“思维权威”的束缚,使自己更有主见,更趋成熟。
(二)在丰富的活动拓展中,催生小社团成员的交往能力
小社团活动的组织,社团管理机制的运作为队员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一个平台,社团活动的参与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二个平台,社团活动的交流、学习提供了锻炼交往的第三个平台,社团活动走向社会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四个平台。队员社团的运转促使成员由不会交往到被动交往,有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再由主动交往到自由交往。在交往的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学会交往。因此,丰富的社团活动的拓展使得队员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他人和社会,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从过程中吸取到自身成长的养料。
(三)、在激烈的社团竞争中,促发社团成员的成功欲望
社团的竞争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 一是社团活动中的项目竞争; 二是社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包含社团作为和社团影响等等。 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社交能力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场景和道德问题的基本能力。像合唱团、话剧社、舞蹈队等人数规模较大的队员社团受它的专业特点影响,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被认为是社团活动德育的首要内容。比如话剧团的小品排练时,有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又需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在多次的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下是能够越做越好的。教师、社团管理者及社员应成为评价活动的伙伴,我们要认识到队员有很多宝贵的思想和经历,队员的反映可以说明评价活动的效果。制定评析标准应该注意到公平合理及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并与社团活动的目的紧密联系起来。其次,需要建立明朗的奖励机制。根据评价的标准量化社团业绩,定期评选“星级”社团和社员,并对不同级别的社团给予不同的“待遇”,使之成为社团竞争及社员渴望成功的直接动力。最后,可采用“末位淘汰制”,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征求社员及广大队员的意见,淘汰业绩和民意居于“末位”的社团,或将其并入其他有能力管理的社团。
(四)、借助小社团评价,促进队员友好合作
少先队小社团队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必然通过某种形式收获成果,可以是书画作品、科研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等,也可以是现场艺术展示,形式多样,成果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辅导老师和学校应该为社团队员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少先队的宣传阵地来展示队员的成果,以此来激励队员学会和同学和谐相处,友好合作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学校橱窗展示书画工艺作品,在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播送诗歌文学作品,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学习成果,利用学校科技艺术节展示环保科技与艺术作品,利用校报队报小报发表报道作品;另一方面可以走出校园,参与各类展示交流活动,利用宣传版面、宣传册、现场展示等多形式立体展示社团成果。
社团活动、学科课程,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德育和队员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正确的把握二者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注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索。
浅谈少先队小社团在队员德育教育中的重要性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李春香
摘 要:
在素质教育的实践探索中,少先队小社团以队员兴趣为出发点,以队员快乐为落脚点,为队员的发展预备各种机会,积淀各种能量,创造各种条件让队员充分享受童年生活的快乐,已成为现今学校德育教育的资源和新载体。通过完善社团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各类管理机制,不仅能保障社团的发展拥有持续的生命力,而且能使团员更好地凝聚在一起,使社团拥有良好的发展秩序和空间。
关键词:少先队小社团 德育教育
少先队小社团是具有共同爱好和特长的队员凝聚在一起而形成的活动小团体,具有一种群体优势。在共同目标鼓舞下,社团成员能够集思广益,采集创新资源,互相鼓励,互相配合,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创造思想的财富。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许多学科的知识,充满了创新的活力,激发小队员不断去创新知识。少先队小社团是校园文化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是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少先队小社团为德育创造条件,搭设舞台,提供帮助。在德育教育实施者的引导下的队员德育生活的体验、感悟、接受、启迪等身与心的践行,无疑是一个便于操作的教育平台,正确得认识少先队小社团的德育功能,研究和创新新的教育模式与对策,尽可能好得利用每一个教育契机,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建构德育。
目前,课堂教学是实施学校德育的主要途径,但并非唯一途径。队员社团活动(活动课、选修课)对队员德育也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从某种角度而言,队员社团活动比课堂教学的内容更丰富,形式更生动,更贴近队员生活,德育效果极为明显。所以我们应开展多类有利于队员身心发展的社团活动,让队员在活动中受到德育熏陶,在活动中养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一、社团组织
有句俗话: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少先队小社团也是如此,首先它必须是一个团体,团体规模大小暂且搁置,但组织要健全,小社团成立需有一个组织者,里面还要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如社团团长、纪律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文娱委员。社团团长可以由组织者兼任,也可由综合素质好的队员担任,其余分工人员由相关特长的队员担任。小社团一经有了健全的组织,就会变得正式化。
二、湟小社团的概况
湟里中心小学自2018年9月起正式成立队员社团至今,社团规模日渐壮大,几乎全员参与。
我们的少先队小社团起源于我校的兴趣小组、少年宫,当时学校中有“机器人”兴趣小组、学校鼓号队、合唱小组、舞蹈队、曲棍球队等活动,由学校少年宫辅导员负责管理统筹,活动也基本正常有序,但涉及队员面不是很广,只有30%左右的队员在这些由学校层面统一管理的兴趣小组中活动,活动也通常带有一些比赛任务,特别是在接到比赛通知或任务时,活动比较频繁。为进一步丰富队员的课余生活,多维度关注队员的生命成长,对更多的队员进行多兴趣培养,学校德育室牵头开展“少先队小社团建设”的探索,建设初期拟结合德育“两纲”教育,结合德育课程化的探索需要,结合学校拓展型课程开发等多项工作发展的需要,由部分优秀的兴趣小组转型,实施少先队小社团建设的探索,在两年的潜心钻研中,湟里中心小学的少先队小社团建设取得长足的进步。
三、德育教育在少先队小社团中的渗透
1.思想导向的渗透。在队员社团中,队员的热情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他们会更加主动地接受信息参与实践,体会验证在课堂教学中感知的优良品德和习惯。在社团活动中,队员能更深刻地感受到诚信带来的好处,自私带来的苦恼,团结协作的力量以及擅自行动的恶果。而这些都是在对队员进行思想导向,帮助他们明辨是非,找准方向。
2.素质拓展中的渗透。“素质”是人在先天生理的基础上,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内在的、相对稳定且长期发挥作用的身心特征及其基本品质结构。主要包括人的道德素质、智力素质、心理素质、身体素质、审美素质、劳动技能素质等。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社团活动为队员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
3.激励中的渗透。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队员社团文化对队员具有吸引力、凝聚力。它能激发队员奋发向上的激情,培养队员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队员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合作,会产生集体观念。同时,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让队员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从而激励队员们奋发成才。
四、少先队小社团对德育的促进作用
少先队小社团活动是队员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参加的,并且有一定的娱乐性,同时也因为兴趣相系,所以队员对社团活动的参与是真诚热忱的,而于其中所受到的道德熏陶也是显而易见的。队员社团对队员的德育有着鲜明的促进作用,体现在促进道德传统、道德思考和道德倾向等方面,具体为教育导向、素质拓展、凝聚激励、内化自律等道德作用。
(一)在自发的社团组建中,培养社团成员的自主意识
减少外部力量的干扰和强制,给予队员产生自身要求的机会。相信队员的潜能,相信“社员个人的充分发挥对于社团组织的发展极为重要”;放权给社员,当社团组织的存亡或前途与自己的行为息息相关时,“责任感”才会放心而立,“自我”的意识才得以增强。不仅在社团组建的管理方面放权,更要在社团建设的决策上毫不犹豫地放权,管理部门要大胆的放手,队员才能真正地放开手脚,全身心地投入实践活动,丰富“自主”的真实体验,让队员产生出自己的思想,自己能够证明、能够肯定自己的判断意见和推理。不再受父母或老师的“思维权威”的束缚,使自己更有主见,更趋成熟。
(二)在丰富的活动拓展中,催生小社团成员的交往能力
小社团活动的组织,社团管理机制的运作为队员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一个平台,社团活动的参与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二个平台,社团活动的交流、学习提供了锻炼交往的第三个平台,社团活动走向社会提供了锻炼交往能力的第四个平台。队员社团的运转促使成员由不会交往到被动交往,有被动交往到主动交往,再由主动交往到自由交往。在交往的成功与失败中积累经验,学会交往。因此,丰富的社团活动的拓展使得队员尽可能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他人和社会,提高了交往的能力,从过程中吸取到自身成长的养料。
(三)、在激烈的社团竞争中,促发社团成员的成功欲望
社团的竞争可以理解为两个方面: 一是社团活动中的项目竞争; 二是社团之间的生存竞争,包含社团作为和社团影响等等。 皮亚杰曾说过:道德上的自律只能以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水平表现出来。社交能力不仅是实现人际互动的基础,也是形成处理各种道德场景和道德问题的基本能力。像合唱团、话剧社、舞蹈队等人数规模较大的队员社团受它的专业特点影响,需要队员之间的协调合作。因此人际交往能力的训练被认为是社团活动德育的首要内容。比如话剧团的小品排练时,有时需要少数服从多数,有时又需要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些在多次的活动和老师的点拨下是能够越做越好的。教师、社团管理者及社员应成为评价活动的伙伴,我们要认识到队员有很多宝贵的思想和经历,队员的反映可以说明评价活动的效果。制定评析标准应该注意到公平合理及个体差异性的存在,并与社团活动的目的紧密联系起来。其次,需要建立明朗的奖励机制。根据评价的标准量化社团业绩,定期评选“星级”社团和社员,并对不同级别的社团给予不同的“待遇”,使之成为社团竞争及社员渴望成功的直接动力。最后,可采用“末位淘汰制”,在年度考评的基础上,征求社员及广大队员的意见,淘汰业绩和民意居于“末位”的社团,或将其并入其他有能力管理的社团。
(四)、借助小社团评价,促进队员友好合作
少先队小社团队员通过学习和实践,必然通过某种形式收获成果,可以是书画作品、科研小论文、科技小发明等,也可以是现场艺术展示,形式多样,成果显著。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实践,辅导老师和学校应该为社团队员搭建展示成果的平台,一方面可以利用少先队的宣传阵地来展示队员的成果,以此来激励队员学会和同学和谐相处,友好合作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比如在学校橱窗展示书画工艺作品,在校园广播台、电视台播送诗歌文学作品,利用教室的多媒体设备展示学习成果,利用学校科技艺术节展示环保科技与艺术作品,利用校报队报小报发表报道作品;另一方面可以走出校园,参与各类展示交流活动,利用宣传版面、宣传册、现场展示等多形式立体展示社团成果。
社团活动、学科课程,是学校有组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和功能,在德育和队员的全面发展中,发挥着相辅相成、不可替代的作用。要真正做好德育工作,推动课程改革的健康发展,必须正确的把握二者的性质和相互关系,注意发挥其各自的优势,实现功能互补。要实现这一点,还需要我们在理论和实践上作进一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