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背景:
教育,从本质上说就是一种以人为本的关怀,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无私关爱。教育家雅斯贝尔曾说:“教育本身就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小学生的日常交往中,往往会因为某些小事引起学生之间的摩擦或者纠纷,造成关系紧张,加之现在的孩子多为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地位具有特殊性,受到父母和长辈过度保护。
案例描述:
记得去年刚接手的一群一年级孩子,开学没几天,一直有孩子来报告,姜同学打我,姜同学拿我的尺子,姜同学在我台上乱画,每个课间都不止一个孩子到我身边来告他的“状”,说他拿别人东西了,追着小朋友打了;哪个小朋友和他同桌,不出两天,家长肯定会来和我商量,“老师,你看能不能给我家孩子换个座位啊”?有一天下课不久,金同学一边哭着跑来,一边对我说:“老师,姜同学打我巴掌。”我一看,这孩子的半边脸,都红肿着。可两人争执不下,谁也不让,姜同学的所作所为,让我意识到这事的严重性:1、要查处真相。2、要处理得当。3、要顾及学生的心理和自尊。4、还要防止家长不理智的举动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影响。 于是,我特地把两人单独叫到我办公室进行询问。一看,他就是那种没有自理能力,不服管,脾气特别臭的孩子,拎着外套拖在地上,穿里面的衣服也没有整理好,乱七八糟,满头大汗,脸上还有一些疤痕。这时的他还趾高气昂的看着我,理直气壮的说:“是我打的,但是他先打我的,我只是还手”一副盛气凌然的样子,总说别人的不对,不承认错误。“我没有打他,是他打的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都在说对方的不对,可金某脸上那红肿的脸确实是被打了,我又找了几个看见事情发生经过的孩子来问,(这时,我又陷入了两难。 是武断地判断呢,还是让孩子自己认识到错误呢。) 我慢声慢语地说:“姜同学,你要知道!这事都和你有关系,如果一个人犯了错不承认。 那怕等小学毕业以后,只要提到此事,永远都是你的黑点。大家也都不会再与你做好朋友,你要知道,老师是帮你的! 让你及时认识到错误并引导你改正它的。”
他思考了一下,终于说出了缘由,原来是金同学不小心碰了一下他,但已经跟他道歉了,他却恼羞成怒,给了对方一巴掌,还说道歉没用。我摸着他的头,轻轻地对她说:“别人不小心碰到了你,也不是故意的。再说,那孩子已经跟你道歉了,你应该学会去宽容别人,你是男孩子,男孩子的心胸要开阔一些,你没有接受别人的道歉,却给了别人一巴掌,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对吗?”他似乎懂了,反应很快的,去向那位小朋友道了歉。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没少费唇舌。每次我把他叫到身边,教育他要遵守纪律,和同学要和睦相处时,他总会找理由给自己开脱,然后在不争的事实面前,又很快地向我保证:“老师,我以后不这样了。”可是,每次都没有结果,他的保证都是一句空话。
案例反思:
终于,事情水落石出。 事后,我并没有在班上作为典型批评。但令我反思的事! 为什么在处理这件事的时候,让我如此的不安和心惊胆战呢!如何才能改变姜同学的行为呢?
一、积极面对问题,友善的面对孩子
平等对待,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时,班主任要及时处置,态度平和小学生之间发生矛盾之后,常常会找老师“主持公道”。不能因在成人看来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不理不睬或不给与处理。 往往这些小事在小学生的心目中却是大事。 老师此时应耐心听完双方的辩解,认真对待,这样会增加学生对老师的信赖,往往矛盾也就解决了一半。当矛盾双方过于激动时,要给他们冷静思考的时间,平复双方激动的情绪,然后再进行调解。调解时,不能凭主观臆断下定论,应进行必要的调查核实。要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适当的批评教育有时也是必要的,但措辞要谨慎,把握好尺度,不能过于严厉让学生不能接受,产生逆反心理。同时,教师还要抚慰同学心理,用自己温暖的心去感化他们,引导他们积极面对问题,友善的面对同学并且友好的处理小矛盾。
二、构建和谐的家庭氛围和教育环境,让孩子感受亲情
为了改变他,我去找了她的爷爷 ,跟他认真地交谈了一次,在家里奶奶比较溺爱,什么事情都依着他,只要他想要,从来没说不给。爷爷呢,总是喋喋不休的唠叨,粗暴的打骂,在这个年龄阶段,他是缺少亲情,缺少温暖的,着实也让人心疼这娃。了解了他在家,很热爱劳动,扫地、拖地、给菜浇水……,但他脾气有点大,只要是自己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躺在地上大哭大闹,大人的话也听不进去。于是我对她爷爷说,孩子总归是孩子,不要用我们的眼光去看待他,不要只会指责,我们应该看到他的长处,多表扬多鼓励。希望他的父母能回来,多抽些时间陪陪孩子,多关心孩子的生活和学习,缺少父母的关爱使她在家庭中感到孤独无助,有心事也没有倾吐的对象 ,使孩子变得苦闷,造成消极悲观的心理。正是由于孩子缺少家庭温馨和家庭教育,让他在学习上也是自由散漫,不遵守纪律,调皮捣蛋作为父母,既要加倍对孩子生活上学习上的关爱,还必须通过交流、沟通来增强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这样才能有利于家庭的生存发展 ,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为孩子创设一个和谐、平等、友爱的家庭教育环境。
三、心灵相通,师生感情相融
及时做到关爱学生,让她感受到温暖,曾经有一位教育家说过:“没有情感便没有爱,也就没有了教育。”是的,爱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平时,我常常把家里儿子闲小的,旧衣服,裤子送给他穿,他拿到衣服和裤子,十分的高兴,也十分的感激。因此,我们的沟通越来越多。我发现他认识的字很多,于是我尝试着让他担任小组长,没想到,他小组长的工作,做得相当认真,在同学的心目中,他瞬间变成了一个积极上进,做事有责任心的好孩子,从他现在的表现中,我知道他对待学习,有了自信。可是,上课时还会做小动作,课前准备工作也常常忘记不做,常常丢三落四。但课堂上的提问,他回答的都很正确,就是别人不知道的,他也能说出一二来。其实他不并不笨,问题就在于他的习惯不好,可是,改变这习惯,不是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能做到的,我一方面培养他的学习兴趣,发挥他的特长,针对他的优点,多表扬,让他成为一个要求上进,敢于发言的孩子,让他体会到学习的快乐,从而把注意力集中在课堂上,慢慢的,上课的小动作少了,另一方面,课后,我多提醒,让他先做准备工作,学会自理,让他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慢慢的引导。在学校的晨会课上,我也常常找他的闪光点表扬,比如:今天帮教室里扫地了,今天帮忙倒垃圾了……,抓住这一系列的闪光点,在全班人面前表扬他,同学们都不敢想象的瞪大眼睛。这时,我发现他眼睛里闪着光,不再是凶狠、野蛮的眼神,他的眼神里有着喜悦,有着想进步的欲望,平时一有空,我就找他谈话,对他提出一些要求,告诉他要尊重长辈,不乱发脾气,要学会和小朋友之间和平相处,平时呢,自己要学会整理自己的物品,如果有什么困难,或者有什么想不通的,可以跟老师沟通。他开心的点了点头,课后跟我走的越来越近,跟小朋友们之间相处,也越来越快乐了。
四、树立孩子的自信心,用集体的爱温暖孩子的心灵
一段时间以后,我发现他的朗读能力较强,于是,每次上课我都把朗读的机会给他,然后趁机表扬,让其发现自己的价值,消除自卑感。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的行为已经得到了全班同学和老师的认可 ,感觉到自己不比别人差 ,心里非常的满足,犯错误的现象也明显减少了,我知道,他变得自信了。后来,脸上也渐渐有了微笑 ,每当这时,我都会夸他帅气,我还让他和班里的另外三个孩子共同担任班级的小主持人 。通过一次次和同学们的合作、交流 ,他得到了同学们的信任和称赞,与同学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真正成了这个大家庭中的快乐一员了。
鲁迅先生有句话:“教育是植根于爱的。”爱是教育的源泉,教师有了爱,才会用伯乐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和爱心,才会有追求卓越的精神和创新的精神。正因为爱,所以会有创造的喜悦,正因为有创造的喜悦,所以对教育、对学生更加充满爱的情感。真正的教育,正是这种爱与创造永无止境的良性循环。罗曼·罗兰说过:“要播洒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教师心中的阳光就是一颗热爱学生的心,有了爱心才会想学生所想 ,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有了爱心才会努力使学生处在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