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期论文(李玲)
发布时间:2019-06-27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李玲

构建文明和谐的儒雅校园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李玲

作者简介我是一名平凡,对工作充满热情的青年教师。从教十年来,只是在平凡的班主任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做着自己应该做的事。正如路边一株清雅的茉莉,不为取悦偶然路过的行人,只为一张张洋溢着欢乐的笑脸,学生就是我工作的原动力。我,乐此不疲,欣赏着孩子的成长;我,欣慰无比,深感每个孩子承载着家庭的希望。

摘    要“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使之成为外表优雅、谈吐文雅、举止典雅的人;儒雅教育实质上是一种多元整合融通的教育。故此,我校尤其重视学生的品德教育,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全人格的养成,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校要求教师要真心对待每一名学生,不断提高师德素养,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健康成长,努力构建文明和谐的儒雅校园。

关 键 词儒雅教育;教师;学生;教室

 

所谓“儒雅”,是指学识渊博、知书达礼、气度温文尔雅。“儒雅教育”就是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审视身边的教育现状,却让我不禁感慨:我们的学生,看到老师,很少主动问好;为了一点小事,与同学争吵,甚至说脏话,脾气暴躁的还要大动干戈,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面对自己的错误,第一反应不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承认错误,而是推卸责任……每每看到这些场景,作为教师,无奈之余,有时会有一种挫败感。也许学生这样的表现一部分要归结于他们的家庭教育和其自身的性格,可是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去改变他们。

一、教师——儒雅教育的推行者

《荀子·荣辱》曰:“君子安雅”,并注“正而有美德者谓之雅”,博学多才、温文尔雅自古就是人们追求的目标。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知识渊博、言语谦和、举止优雅,并能努力提高自己专业素质、人格素养、品德修养,以孔子的“仁爱”思想去关爱学生,在教育教学教程中能够做到“因材施教,且有教无类”,用自身的实际行动热爱学生,用自己的雅言、雅行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

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在校园内,我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教诲应尽量温文尔雅,使学生如沐春风。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面对学生不尽如人意的表现,谁能做到永远不发火呢?因此我经常在心里提醒自己,对待学生不要简单、粗暴,忌狂躁忌冲动。经常对学生说希望他们能找到学习的乐趣,作为一名教师,何尝不希望让教育学生也成为一件很快乐而幸福的事情呢?所以平时俯下身子,多拍拍学生的肩、多提几个问题、多几次交流,用自己儒雅的行为给学生以关爱、以鼓励、以示范。在表情上,尽量做到和蔼可亲,面带微笑。其实我并不是一个严肃的人,因为对学生严格要求,无形之中自己也变得严肃起来。直到有一天,学生在日记里对我说:“老师,你应该多笑笑,你笑起来很好看啊!”我突然意识到,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一个孩子?所以现在,我对学生说犯了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犯错之后不会改。有时候多给学生一个机会,也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西方有句谚语“老师就是面带微笑的知识。”每天自觉地给孩子微笑,课堂上微笑着向学生传授知识,课间微笑着给孩子们解疑、谈话,批评学生时也要循循善诱。我相信,源于内心深处的微笑,是我们老师最美的职业表情,能让我们跟学生心灵相通,让我们的教育“有温度、暖人心”从而“直抵心灵”。

二、学生——儒雅教育的践行者

仅仅有老师的引领还是不够的,学生才是儒雅教育的践行者。作为班主任,除了要为人师表,为学生树立榜样,还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来强化孩子们文明儒雅的言行。例如,以一周做好一件事为理念,将看似细微,但又处处体现着文明、儒雅的举动进行一星期的强化训练。这使孩子们常常觉得忽视的言行,重视起来了,多了一份儒雅,也就多了一份尊重与体谅。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可爱的生命,都是一颗闪烁着光芒的五彩石。在践行儒雅教育之时,我希望他们看到自己的闪光点,同时也沐浴着别人身上的光芒,找到自信,学会欣赏,学会相互学习。今天他们是一颗闪闪发光的星星,每天你追我赶,明天他们将茁壮成长为一位儒雅学子。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真”字道出了做学问的真谛,也就是说学习应先学做人,学做文明人。否则,纵然拥有了高深的科学文化知识,也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因此,在平时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中,我十分重视学生良好习惯的培养,因为我相信如果学生养成了良好的习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率一定会随之改变。孔子曾说:“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好习惯和坏习惯的养成时间是一样的,养成一种好习惯差不多要28天左右。所以想要让学生养成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就需要不断地督促他们,鼓励他们,让他们有坚持下去的恒心和毅力。下面我简单讲讲自己是如何建立班级文明礼仪规范的:

1.从“站姿、坐姿、行姿”起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

学生在学校里学习、活动离不开“站、坐、行”这些最基本的行为动作,俗话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因此,训练学生的“站、坐、行”等行为动作时,就要提出明确的要求:站立的时候要像青松一样端正挺拔、精神饱满;坐的时候要端正稳重;走路时要步态平稳、轻快。当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也会强调写字姿势和读书姿势。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每天的早读课,语文课,出操,课间活动,就餐,午间阅读等很多时候,我都会对学生进行反复地提醒和督促,让他们在不断坚持中逐步使之内化为一种习惯。

2.从“十三字”开始,教会学生正确使用日常“礼貌”用语

中国是礼仪之邦,《三字经》中讲到:“亲师友,习礼仪,香九龄,能温席。”小学生常用的文明礼貌用语有“请、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没关系”这十三个字。要使学生掌握好这些礼貌用语,就要不断强调,不断督促。比如当有同学来迟了,他为了进到自己的座位,不是有礼貌地叫同学让开,而是粗着嗓子,不耐烦地喊着:“让开,让开。”还有同学甚至踩着别人的座位走过去。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没有立即批评他们,而是寻找身边有好习惯的同学,及时地表扬了他,要大家向他学习礼貌待人的好习惯。说这些赞扬话时我就看着那些行为不礼貌的学生,让他们通过与被表扬同学的比较,明白自己的行为不好。对于学生在言行举止上小小而又明显的进步,我都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及时地给予表扬。让他们知道自己一点一滴的付出和进步,老师都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给他们信心。

3.从小事做起,儒雅待人,团结互助

中国有句古语:“同心成玉,协力成金”。学校是充满友爱的地方,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习儒雅待人,与同学友好相处,团结互助。

我们可以这样教育学生,遇见老师时主动问好,与老师、同学交往中要多用礼貌用语,当老师、同学生病时,问候一声;当同桌忘带课本时,把自己的书移到课桌中间;当同学摔倒时,主动扶起他;当同学不认真听课,提醒他一下;当同学之间有了矛盾,应从自身找不足;在学习上,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帮助学习成绩不好的;对生活上有困难的同学,要关心帮助他;要学会尊重人、信任人、不揭人短、不给别人起绰号,坦诚待人;宽容人,如果别人误伤自己或错怪了自己,不能得理不饶人,要允许人家改正错误。

其实这就是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是他们的一言一行,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学生自己也明白这些礼貌待人的规则,但要他们用实际行动来践行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毕竟小学生的自控能力是比较差的。这就需要我们老师时时去关注学生的言行举止,寻找身边的教育契机,不断地引导和教育他们。正所谓“教育无小事,事事可育人”。我相信在潜移默化的教育中学生会多一份平静,少一份躁动;多一份修养,少一些鲁莽;讲文明,懂礼貌,成为一名真正的儒雅学子。

三、教室——儒雅教育的传播地

在雷夫的“第56号教室”里,他和孩子们做着他们喜欢的事情。他们一起演莎士比亚戏剧,一起搞音乐创作,一起学代数……这是一间充满着奇迹的教室,这是雷夫为孩子们打造的一个坚固而友善的避风港,在这个避风港每个孩子都有机会成长为充满自信而又快乐的人。对我们而言,这是一个神秘的不可复制的教室,同样,我们也不可能成为复制版的雷夫老师。但我们也可以让学校,让教室成为学生共同成长的温馨家园。

古人云:“蓬生府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西方教育家杜威也曾经说过:“要想改变一个人,必须先改变其环境,环境改变了,人也就被改变了。”

学生在校园里驻留时间最长的是教室,我常对学生说,教室不仅仅是你们上课学习的地方,更是我们共同的家。教室的每一个角落,每一面墙都可以折射出文化之光,都可以传播我们的儒雅教育。教室两边的墙上,就是学生施展才华、倾诉心声、掘取知识的园地。一面墙可以展示优秀习作、学习经验、读书心得、手抄报、手工作品等,另外一面墙可以设置“争星表”,例如,每背熟一篇课文就争得一颗星,为班级做一件好事获得一颗星等,让每一颗星都闪耀着迷人的光彩。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斯基主张:“让每一面墙壁会说话。”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优美的教室环境是无声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它使学生像海绵吸水一样,浸润其中,它的感染力像潜流,持久地影响着学生的日常思想行为,传播着我们的儒雅教育。

此外,学校在校园墙壁、走廊、教室、橱窗等地方精心合理地布置有关“儒雅教育”的古今图画、学生作品、诗词歌赋等,突出中国传统文化 仁、义、礼、智、信的特色。以基础儒雅教育引领学生,组织低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高年级诵读《论语》、《中庸》选编等,使学生学习儒雅、践行儒雅、传承儒雅,使传统儒雅文化真正入校入班,入脑入心。

 

我们的教育不是说教,而是通过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儒雅校园的构建需要身在校园的我们和学生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去积极营造。在这里,教室的每一处墙壁都会说话,营造温馨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气质自然而优雅,亲切而高贵;学生的言谈真实且可爱,灵动且快乐。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当我们徜徉在校园里,时刻感受到的定是书香阵阵,墨香缕缕,儒雅缭绕。

 

【参考文献

[1]雷夫·艾斯奎斯.第56号教室的奇迹.中国城市出版社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