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您所在的位置是: 首页 >>教学工作>>校本研修>>语文
《我和祖父的园子》研讨课教案反思 李春香
发布时间:2020-08-29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李春香

 

《我和祖父的园子》研讨课教案反思 李春香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重点掌握“帽”,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13自然段。

3、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初步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1、掌握“帽”字写法,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2、13自然段。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园子里景物的自由。初步学习作者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萧红

课前谈话:播放《童年》,谁知道这首歌的名字是什么?说到童年,老师情不自禁就会发笑,就会想起小时候为了做一个鸡毛毽子,追着大公鸡跑,结果反过来被大公鸡追着跑的糗事。同学们的童年又有哪些好玩的事或者你的心中会跳出哪些词呢?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文章就是一个小女孩向我们讲述她的童年。
1.板书课题:我和祖父的园子  指导读题

2、看了这个课题,你有什么问题想问?

  (1)、这是个什么样的园子?

  (2)、“我”和祖父在这个园子里干什么呢?

  (3)、作者为什么要写祖父的园子?

3、这篇文章是谁写的呢?请学生交流预习所得:介绍萧红以及《呼兰河传》。

《呼兰河传》中萧红用许多文字写了自己的童年,尤其着重写家里的园子。她为什么会对园子如此念念不忘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她一生魂牵梦萦的园子吧。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能读出感情来更好。

2、想一想,课文可以怎样分段

3、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2. 检查字词
 师:下面的几组词你会读吗?
(1)生字词

(2)词组出示,找规律

▲词组一:蜂子蝴蝶 蜻蜓 蚂蚱(强调蜂子、蚂蚱的轻声)
▲词组二:韭菜 谷穗 倭瓜 黄瓜(介绍倭瓜的意思)    

▲词组三:拔草铲地 下种 栽花(强调下种的读音) 

师:你发现三组词有什么规律吗?(动物、植物、做什么事)

师:这些规律也概括了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谁能说一说?(园子里的景象以及园子里发生的趣事。)

师:这里还有一个词(单独出示“草帽”生读),放在哪一组中比较合适?(生比较后发现都不是同一类的)那么我们把它放在这里:师在黑板上范写“草帽”,强调“帽”右上的写法。

2、那么课文哪几自然段写到了园子?哪几自然段写我和祖父在园子里干农活呢?给这篇文章划分段落。

3、小结:轻轻松松我们就发现了课文的两条主线——园子、我和祖父;只要抓住直接写园子的两段,就能理清课文的段落,分段也就有了依据。这也是一种学习语文的能力。

三、赏读园中景物自由
师导入:我、祖父、园子构成了多彩的生活,给萧红留下了童年美好的记忆,令她难以忘怀。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走进这个园子。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园子的段落。(第2节、第13节)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这是一个怎样的园子?用简洁的词语写在书旁。预设(生机勃勃、五彩缤纷等)

2.学生交流:(预设:)

▲动物多:样样都有蜂子 蜻蜓 蚂蚱 蝴蝶

▲颜色美:蝴蝶——黄、白、红中带着金粉;蜻蜓——金;蚂蚱——绿
▲形态美:蜂子——嗡嗡地飞着、满身绒毛、胖圆圆、小球似的、不动了
3.总结: 萧红在这段对园子的描写中,不仅写到了好看的,还写了不好看的,不仅写了昆虫的色彩还写了昆虫的样子,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是一个(生说:五彩缤纷、丰富多彩的园子)。同学们平时在描写景物时也要学习这样多方位的写法,让我们齐读第二小节,共同来感受这一幅五彩缤纷的画面。生齐读。
  过渡:文中还有一段对园子的描写,听老师读一读,听着听着,你就会产生一种感觉,有一个词会扑面而来,有一句话会浮现在你的脑海,请你划出来。

(二)学习第十三自然段:
1.教师范读13小节。

2.学生找出中心句,是的,读着读着,我们就觉得园子里的一切都……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教师引读。

3.是呀,一切都活了,你看,出示:“花开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

虫子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导朗读。

4. 再次出示中心句“一切都活了……都是自由的。”

仔细读读这一自然段,看看你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都是自由的。

预设:“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也没有人管。”

多种方式指导朗读。

5.老师读这一段时发现了一个问题,文中一连用了十个“就”,读起来是不是觉得啰嗦?

作者写园子的自由实际上是要写“我”童年生活的自由。像作者这样把人物情感倾注在景物上,借助景物来表达人物的情怀,这种写法就叫借景抒情(板书)。

6、小练笔:请你们仿照第13节,用“借物抒情”的写法,把你当成园中的一只蝴蝶,或者一朵小花、一棵小草、一只小蜜蜂等,写一写你的自由。

四、总结

祖父的园子一切都是活的,一切都是自由的,她为什么觉得这么自由呢?是谁给了她这份自由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跟随萧红漫步园中,继续了解。

五、作业设计
1、熟练地书写本课生字词。

2、继续朗读课文,摘抄文中优美词句。
板书设计:

              

        我和祖父的园子   (借景抒情)

            生机勃勃

  自由 ?   多姿多彩

            自由自在

 

 

 

 

教学反思

课文《我和祖父的园子》节选自现代优秀发作家萧红的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主要写了“我”幼时和祖父在园子里自由生活的情景,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我”的好奇、贪玩和幼稚。字字、句句童心四溢,贴近小孩子的生活,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文中的语言非常有特色,平和、朴实、充满童趣,运用似人、排比,使语言整齐而优美。教学本课,我的定位在通过课文的学习,为学生打开一扇窗户,以此走近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感觉她和祖父的一段亲情,知道一篇名著《呼兰河传》,了解先辈的一段生活历史,初步感觉萧红语言文字的魅力,体会著名作家茅盾对《呼兰河传》的赞誉——“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一、课题切入,走进园子,绽放心灵的自由

题目中最核心的词语是“园子”。是园子给了萧红自由欢乐、幸福的童年,是园子承载了祖父和萧红纯真、亲密而浓厚的亲情之美。作者萧红在二十九岁回忆故乡的园子时,仍备感亲切与温暖,那园子是她一生难以忘怀的最温馨的家。教学中我紧扣“园子”展开教学。课始,以“园子留给你怎样的印象”为引子导入课堂教学,一下子把学生带进了萧红童年时代的那个动人的生活环境。学习第二自然段,重在体会园子的特点:大、样样都有,同时感觉作者对童年生活环境的怀念和喜爱之情。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重在感觉园子里的一切都是自由的,感觉园子的活泼和灵动。通过学习,学生进入情境,趣味盎然。第二次学习倒数第二自然段,是在学习了祖孙俩在园中发生的趣事后,在学生情绪达到高潮,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再次读这一段,感觉另一番情致,是境由心生;他们会与作者共鸣,仿佛自己就成了园中的一朵花、一只虫、一只蝴蝶,情不自禁为萧红和祖父的这份纯真亲情而感动。

二、趣事引路,走进童年,共沐自由的阳光

体会童真童趣的前提是明白萧红当时的年龄是四岁,只有以四五岁孩子的心灵去体察世界,才会体会那颗充满神秘的童心,才会与作者快乐共享,所以在学习三至十二自然段时,引导学生认真阅读那些能反映童真童趣的句子,想像当时的情景,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身感悟,谈谈理解。这一部分课文的内容很长,如何长文短教,我认为重在体会童趣,感觉小萧红快乐的心灵,感受祖孙两人深厚的、没有隔阂的亲情挚爱。这部分学习,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自主阅读,可选择自己最觉得有趣的说。学生的体验和感悟都是个性化的,对于他们来说,体验和感悟的高低、深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程,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就能提高思维品质。如果有共识也有异见,丰富多彩而又各圆其说,那就是语文学习的魅力所在。

三、赏读为全,实现诗化的语言与自由的情思和谐同构

本文的语言自然、率真、朴素,正如一个孩童最纯真的、口语化的语言。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始终以学习语言为主。在教学方法上,着重以赏读、品读、美读为主,全面引导学生积累、感受、领悟课文的语言。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根据课文内容实际,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悟出趣、悟出情,让学生充分地感受作者对童年美好生活的眷恋和对亲人的怀念,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共生。第二自然段中着生感受作者用诗化的、平实的文字表达生活的写法。认识总分的构段方式,前后要次序一致,除非是特别需要着重指出的,如文中的“蜂子”的动态。倒数第二自然段中,着重体会关联词、排比句的运用,体会作者把“鸟飞虫鸣”写得有声有色,植物也赋予了人的思想和感情,体会诗一般的语言。在品读赏读中,抓关键词语,如“活”“自由”“要……就……”“愿意……就……” “谎花”,切身体会萧红语言的优美整齐、文笔的活泼流畅。值得特别说明的是,对于五年级的孩子,语文课堂不能仅仅限于读懂内容、读出情感,还要学习作者是如何结尾如何开篇的,第二段一第数第二段都是直接描写园子的,但作者并没有把这两节作为开头和结尾。开篇写祖父,结尾写自己睡着了,都极富有诗意。课堂中引导学生体味萧红的语言时,始终围绕茅盾先生的评价:“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来展开教学,真正为学生打开一扇门,引领他们走向优秀文学作品,走进优美的文学殿堂。

四、借助网络,辅助升华,拓展自由的深刻内涵

对于开篇就从呼兰河中的祖父谈起,这一点学生在认识上是很有难度的。在走进园子,体会了萧红与祖父的那段感人的亲情之后,激起学生的强烈的需要,再去了解萧红的家庭、萧红的童年生活及萧红以后的人生经历,学生对作者如此眷恋故土与怀念祖父的认识会更深刻与明白。在突破这部分难点时,我借助网络媒体,一改以往课前先了解时代背景的学习策略,我制作了“走近萧红”的学习网站,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更生动的学习环境、视野空间和阅读空间。通过上查阅资料,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充分激活学生身心,展开讨论,使学生在扩散阅读中拓展心空,并与作者进行时空的心灵对话,从而顺畅的解决以上难点。祖父和祖父的园子是萧红心灵中唯一温暖的家园。这种学习方式也培养了学生“从文本到作家的生活、性格;从作家的生活、性格到文本。”这样一种探究的思考习惯和思维习惯,同时也渗透了正确的文学观、价值观。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栏目列表
    账号登录
    保持登录 忘记密码?
    账号与武进教师培训平台同步
    访问总量统计 日访问总量统计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