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化雨 滋润心灵(周亚芬)
单亲家庭孩子辅导手记
发布时间:2020-09-28   点击:   来源:原创   作者:周亚芬

春风化雨  滋润心灵

                                  ——单亲家庭孩子辅导手记

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周亚芬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生活是人类的需要,它不仅仅是社会繁荣与发展的保证,也是每一个家庭成员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近年来,价值观念日益多元化,离婚率也越来越高,伴随而来的是校园中单亲家庭孩子数量的逐年上升。单亲家庭孩子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由于父母离异而造成家庭解体的;二是由于丧父或丧母造成家庭不完整的。

     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虽然有一些单亲孩子仍然像非单亲孩子一样健康地成长,但是绝大多数单亲家庭子女不仅要在生活上经受更多的磨难,同时受家庭破裂的影响,心理更容易出现偏差。他们较非单亲孩子,更易出现下列一些心理问题:自卑消极心理、逆反心理,嫉妒、多疑心理,自暴自弃和封闭心理等,如何对他们进行教育与帮助,成为教育工作者日益关注的问题。作为教书育人的教师,作为与孩子朝夕相处的班主任、辅导员,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更应注意对单亲家庭孩子的引导。在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的同时,更应为他们的健康成长施以滋润的精神雨露,尽可能地消除他们的心理问题,使单亲家庭孩子能够像其他孩子一样健康成长。

一、了解单亲家庭孩子的全面情况,因材施教

    要对单亲家庭孩子实施有效的教育,首先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的个性差异,探求他们心理障碍的成因。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障碍一般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他们得到的家庭的爱是残缺的,心灵创伤和精神压力大。有时导致他们性格孤僻、心境忧郁、意志薄弱、自由散漫、无进取心,学习较差,他们既敏感自卑,又不肯轻易向他人吐露心声,要想真正全面深入地了解他们,可以通过正面观察,即经常关注单亲家庭孩子的表现,“察颜观色”,及时发现问题;还要注意寻找机会和他们谈心,从中找到单亲孩子心理失衡的轨迹。有些单亲家庭孩子由于总是担心受到外界伤害所以他们通常不愿意把心理问题暴露给老师,这样正面观察不会收到多大效果,教师就可以采用侧面了解,主要是听取同班同学的反映,前任老师的介绍和进行家庭访问等来获取真实材料。

    教育工作者要敞开胸怀,接纳单亲家庭孩子,走近他们,全面深入细致地了解每个孩子的真实情况才能做到因材施教,帮助他们像正常家庭的孩子一样健康成长。我们班的单亲孩子鲁某刚从外地转来,恰好我的邻居就是他的远房亲戚,从邻居那儿我知道他年幼时父亲去世,母亲一人拉扯他到现在。鲁某脾气很坏,平时同学稍有不慎言语冲撞了他,他非打即骂,每次批评教育他时,他认错态度都很诚恳,可是事后不久,又会重犯。同学们都对他敬而远之。有一天课间我进教室看到他正在给同学看他的一支新钢笔,我不动声色,因为当时的他看起来一点不像个老爱打架的的孩子,我想没准他跟同学的关系从此就好起来了呢!只听他说那支笔是他爸爸刚出差从外地给他带回来的,他说他爸爸老出差,很少在家,但是每次回来都会带给他他喜欢的礼物。我听了他的话不觉心中一动,他之所以会在这个问题上说谎,是在向大家暗示他有一个健全的家庭,至此我才明白为什么同学无心的言论,无心的冲撞都会惹恼了他,原来他从小就失去父亲,总担心自己没有爸爸会受人欺负,他对同学恶言相攻,拳脚相加,只是想向大家证明他是强大的,是不容欺侮的。他之所以要谎称爸爸常年出差其实也在向我们暗示,他也有爸爸的疼爱保护,别人都不可以欺负他。幸亏多方面的观察了解我才弄清了鲁某心理障碍的原因,了解到他内心脆弱的一面,从此以后我因势利导,经常跟他交流谈心,帮他分析他的行为后果,很快就让他走出了偏执的心理误区。

二、为单亲家庭孩子创设良好氛围,让其感受“家”的温暖 

单亲家庭孩子的心理失衡,主要是由于家庭变故引起的。一个好端端的幸福家庭突然少了一个亲人,失去一份亲情,这时孩子们多么希望亲人回到身边,关心照顾自己。学校和老师不可能复原孩子的家庭,却可以让他们重新找回“家”的感觉。因些教师应当跟单亲家庭孩子的家庭保持密切联系,并积极施加影响,让家长确实负起抚养和教育子女的义务,当家长监护照顾不周时,老师也应当积极为其出谋划策。我班同学吴某的母亲去世,父亲忙于经商,常年在外奔波,除了能不断给她零用钱却很少关心她的生活,学习。常佳由于缺少关爱,身体瘦弱,性格孤僻。当我得知吴某的姑姑,姑夫都已经退休,儿子在外地上大学,日子过得很枯燥时,马上动员吴某的姑姑,姑夫把吴某接回家照顾,这样吴某的爸爸就可以安心经商了,我还经常叮嘱吴某在姑姑家一定要懂事。过了不长时间,吴某的姑姑就打电话给我,说他们老两口现在过得可充实了,吴某勤奋好学而又乖巧懂事,就像他们的贴心小女儿一样,吴某的姑夫——一个退休的老教师还立志要把吴某培养成像儿子一样优秀的大孩子。而吴某不但长胖了连性格也开朗活泼了许多,她显得身心愉快,学习也比以前更带劲了,这一切都缘于她找回了家的感觉。

教师要想有效的疏导单亲家庭孩子的的敏感,多疑的心理障碍,为他们营造一个温馨的班集体大家庭也是十分必要的。我任教的班有五个单亲家庭孩子,我努力寻找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某一科学得好的,就跟任课老师商量让他当课代表,劳动积极性高的让其担任劳动委员,尽量让他们在班级的各种活动中担任重要角色,有个单亲家庭的孩子我实在找不出合适的工作安排给他,于是我对他说:“你敢想敢说,所以老师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分派给你,你来做老师的第三只眼睛,把平时班上一些老师发现不了的问题反映给老师,把同学的意见,建议反映给老师,做老师和同学的信使。”他欢快地接受了任务。在各种文体活动,学习竞赛活动中发现他们的进步就有意识地鼓励他们。与此同时,还教育引导班上健全家庭孩子意识到嘲笑,挖苦单亲家庭的同学是不对的,他们愿意和老师一起,创建一个团结互助的班集体。班集体这个“大家庭”潜移默化的功能是巨大的。单亲家庭孩子感到自己被老师关心,被同学尊重,都敞开了心扉,主动地加入了维护,建设班集体的活动中去,他们的精神面貌改变了,学习主动性也提高了,可见“家”的温暖可产生多么巨大的动力。

三、为单亲家庭孩子补充“心理营养”

心理上的营养是少年儿童生活中必须具有的几种需要,对于单亲家庭孩子显得尤为重要。

     1、爱的需要。爱来源于多个方面:老师的,亲人的,同学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社会现象都能向他展示出美的,精细的,柔弱,温和色彩的话,他就会易于接受教育,就会贪婪的聆听你的每一句话。”而师爱具有很强的感化心理功能,师爱的烈火能融化单亲孩子心中的坚冰,能使他们逐步从自卑走向自尊、由落后转为上进、在悲观中看到希望、在自暴自弃中学会坚强。实践证明,师爱无穷的感化力量度是其它任何教育方式无法取代的。爱是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教师应当给他们博大,适当的爱,用爱来消除他们的疑惧心和对立情绪,不能把爱只挂嘴边,应从多方面关心他们,诚恳地帮助他们。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教育孩子,同学之间要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热爱生活,热爱学习,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从学习生活中领略到乐趣,产生愉快的体验。单亲家庭孩子不缺少爱,人际关系融洽,也就不会出现孤独,自卑,忧郁,苦闷等心理障碍。

2、尊重的需要。所有的的孩子都希望被别人认识、了解、尊重,单亲家庭孩子这方面的心理渴求更强烈。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家庭的破损,往往会变得异常敏感,自尊心也往往变得很强。在沟通中我们要始终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多强调做得好的方面。要尊重他们独立的人格,切不可用“笨”、“坏”等字眼去刺伤他们,损伤他们的自尊。只有尊重,才能让他们重拾自信,找回自我价值,创造辉煌的人生。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自尊心是人类许多高尚品格的人性的顶峰。”所以教师要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自尊心,这是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关健。同时教师也要教育同学之间互相尊重,自己更应当尊重自己,使他们的自尊心不受伤害,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杜绝自卑心理及自暴自弃,意志消沉,胆怯等不健康心理现象。

3、安全的需要。单亲家庭的孩子由于曾受到过家庭变故的震撼,他们的心理格外敏感,脆弱,为了避免受到伤害,他们通常把自己的心关闭得紧紧的。教师要想打开他们的心扉,首先应该给他们安全感,让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及平时的行动中不受人欺侮。其次要使他们意识到,家庭的不幸也可以磨炼一个人的意志,逆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意志比较坚强,也更容易成就一番事业。与单亲孩子谈话是个双向交流的过程,在交流中要消除他们内心的顾虑,让他们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尽情吐露心声。要给他们以亲切感,让他们把心中的困惑、忧愁尽情地倾诉出来。要切实尊重他们内心的感受,让他们产生信任感和安全感。当他们有安全感或信任感时,才会向老师诉说心灵的秘密。如可以给他们讲一下古今中外单亲家庭孩子的故事:范仲淹两岁丧父,母亲因贫困而改嫁,他在破庙中读书成长,成就事业;高尔基幼年流落街头,上的是“社会大学”,最后成为世界文学大师。鼓励他们正确看待家庭变故,消除由此引起的“安全”顾忌——总是担心受到伤害,消除心理障碍隐患。

教育无止境,关怀无限度,温暖应该无处不在。给单亲家庭的孩子多一点关爱,不仅是学校、教师的责任,也是社会、家庭的责任。只有教师运用各方而知识、技能,并遵循孩子心理及人格发展的规律,本着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的精神,运用正确的教育策略与方法,才能培养出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孩子。只有社会各方共同配合努力才能还单亲家庭孩子一个温馨的家庭、一份健全的关爱、一颗健康的心灵。

   单亲家庭孩子的教育工作,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任重而道远,唯有不懈的努力,方能取得最后的成功,让我们都来为他们的成长注入极大的热情,相信他们的明天会更好。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