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提质减负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面前的一个问题,这就要求教与学必须有一个和谐课堂步骤,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步骤来实施素质教育,使学生学得积极主动,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达到有效教学,创设情境,形成问题,使学生愿学。情境的创设关键在于情,以情激境,以最好的境、最浓的情导入新课,形成问题。提出的问题要击中思维的燃点,这样不但能对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迅速唤醒,从而提高单位时间里的学习效率。学生因情境的巧妙刺激,学习热情激发起来,萌芽学习兴趣,认知系统开始运转。在通过理论学习后我对课改有了新的认识,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结合自己所研究的课题,我有以下几点认识:
一、备课求“实”——预设、生成,相辅相成。
作为一名教师,在备课前要吃透教材,力求备课准确到位,做好课堂教学预设。因此,必须明确编者意图,明确每节课所学的知识点、知识块在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学段所处的地位、作用。每节课的重点、难点、关键点都做到心中有数。当然,教材是专家编的供学生学习的材料,内容单一,片面,所以教师不能完全依赖教材,照本宣科。可以将相关的课外材料引入课堂,使现有的课本与课外的材料相互补充,使我们的课堂更加有血有肉,更加形象生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教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时为了更好地实施教学,我们需要科学重组教学内容,大胆的改造教材,让教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
课堂教学需要预设,但也不是按部就班,连说开场白、过渡语、结束语都预设好,甚至将语气、手势、表情都事先设计好了,这不是教学而是演戏。同时,过度强调现场生成教学,可能是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就到哪里。预设与生成应该是相辅相成,互为作用,通过预设去促进生成,通过生成去完成预设的目标。
有效的预设应促进课堂上的有效生成。
过去把生成看成一种意外的收获,现在则把生成当成一种价值追求,当成彰显课堂生命活力的常态要求。我们说,预设是为了更好的生成,一堂充满生成活力的课必须要创设有效乃至高效的预设。
二、课堂求“活”——形式、方法,把握有度。
只有确保课堂教学高效,才能带来教学质量的高效。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字上做文章。
1.灵活的教学方法。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一法为主,多法配合,灵活地运用各种手段,最大限度地发挥课堂上每一分钟的作用。 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依据学生特征选择教学方法;根据学科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教师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依据时间标准选择教学方法。
3.科学的学法指导。俗话说:“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教师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给学生质疑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 形式和方法层出不穷,开辟了课堂教学的新空间,但要真正实现课堂教学的务实高效,还必须有度。
三、重视质性评价、尊重个性差异。
1 .学生纳入课堂评价体系
课堂评价给学生提供精确的、描述性的反馈。同时,这一评价结果还可以帮助教师改进教学。因此,对于教师和学生双方来说,课堂评价的信息,对于改进教师的教和促进学生的学都是大有益处的。把学生纳入课堂评价体系并不意味着学生自己确立学习内容和测验内容,也不意味着他们自己来确定评价等级。相反,学生的参与意味着让学生学习自主地使用评价信息来设计他们的学习。这是符合新课改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质精神的。
2. 评价方式的有效转变
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式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传统的教学评价是一种单一的功利性的评价,只重学习的结果,轻视学习的过程。教师学生心中树立了牢固的分数意识。学校考评教师也只重成绩,不看重教师对学生品德素质的培养。新课程中,教学评价是一种重视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根据学生的学习经历做出不同的评价,使评价更具有针对性。
3.善于捕捉“闪光点”
在课堂学习中,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捕捉,学会欣赏,恰当评价。我们的课堂评价语言要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进步,获得学习的信心,有针对性的进行激励和鼓舞,尽量把学生的优点放大。同时教师的评价语言要实事求是、富于变化,具有独特性,让学生知道自己在什么地方表现的出色。
4.关爱学困生
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是在所难免的。面对学生的认知偏差,我们要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宽容接纳、小心呵护、委婉点拨,充分挖掘错误的潜在价值,或从错误点往下走,把错误扩大,让学生自己醒悟,或循循善诱,找到错误的根源,让模糊的思维更加清晰,或分析出错原因,在失误中开辟新思路。对于出错学生,我们要因势利导,力图不让自己的评价给学生带来尴尬,在心灵上留下伤痕。愤怒、批评、挖苦只会压抑和扼杀孩子大胆尝试探索的欲望,让孩子害怕出错、谨小慎微。
总之,新课改精神也要求我们以学生为主体。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更高层次上关注学生。今后我会不断地努力,继续探索,在新课改的道路上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