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
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检、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而言之,德育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
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2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3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4 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的矛盾是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的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情感的分类:
1道德感2理智感3美感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校教育制度包括相互联系的两个基本方面:
1各级各类教育结构与组织的系统;
2教育结构与组织的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则。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班主任的职责是对全班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的发展全面负责
任务:
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员工作
5协调各科教师的工作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了解学生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8班主任工作计划与总结
课程论或课程理论是以课程问题为研究对象,以认识课程现象,解释课程规律和指导课程实践为主要任务的一门教育学的分支学科。
1学科课程论与活动课程论:学科课程理论主张,课程要分科设置,分别从有关学科中选取一定的材料,组成不同学科,分科进行教学。
2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对课程论的影响
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
4存在主义课程论
5人本主义课程论
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 综合课程和分科课程
3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4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学校课程
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明确共同的目的。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集体之间相互平等、心里相容的氛围。
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
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