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题资源>>文章内容
走进非遗文化 传承中华精神(讲座)(冯菲菲)
发布时间:2022-05-21   点击:   来源:原创   录入者:汪娇美

《走进非遗文化 传承中华精神》

湟里中心小学  冯菲菲

说到非遗传承,许多人想到的一个词汇是原汁原味。然而项兆伦却指出,非遗不是静止不动的,它的“世代相传”,不是同一个东西、同一种方式永远不变地一代一代传下去,而是文化传统在一代代人的能动实践中不断被赋予新的创造。时代在发展,环境在变化,人也在变化,每一代乃至每一个人都有自己对事物的体验和认识,有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活力,正因如此,才有文化的发展和演变,才有文化多样性的出现和丰富。

去年10月,我们班在学校的安排下,有幸的去武进区青少年活动中心美术馆参加了“弘扬非遗文化,喜迎建党100周年”梳篦DIY体验活动。同学们坐在座位上静静地聆听常州梳篦第九代传人邢粮大师讲解常州非遗项目的历史文化。有的在拍照,有的在用笔认真地做着笔记,大家都显得非常投入。在欣赏邢老师收藏许久的梳篦珍品时,孩子们都发出惊叹声,如此精美的梳篦工艺品,需要匠人们付出多大的智慧和精力啊!看到这些,孩子们都暗暗期待自己进行梳篦制作时能不能也做得如此精美,在老师傅们的指导下,孩子们都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小心翼翼地一步一步进行梳篦制作。在最后的绘制时,挑选着自己喜欢的颜色,认认真真地进行绘画。每位学生从开齿划样到绘制图样,每一步梳篦的制作过程都亲自摸索,当了一回真正的“非遗小传人”。也更好的对非遗技艺进行了活态传承。让更多的学生感受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匠人精神。

也正是有了这次活动的体验,我们班孩子们对非遗文化特别感兴趣,于是我便和孩子们一起走进非遗文化、传承中华精神进行探究。

我们先在网上收集了身边有关的非遗文化,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的民间艺术。经考古发现,早在1500年之前就出现了成熟的剪纸技艺。一张薄薄的纸片,展现万千事物;一把平凡的剪刀或刻刀,创造出千姿百态的世界。刻纸是剪纸的一种,金坛刻纸代表性传承人杨兆群策划并发起创作的刻纸长卷《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沿途62直辖市的11位剪纸艺术家参与了画面创作,28名刻工不分日夜地赶工,才有了这幅作品。经吉尼斯世界纪录官方测定,长达99.97米,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刻纸作品。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观看相关视频,了解刻纸的步骤,根据要求,购买刻刀、彩色宣纸等,课间寻找、收集了自己感兴趣的范作。课前我先请教了我们学校刻纸兴趣小组的董老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们全班一起开展了刻纸课程,在动刀之前,心慌了好多天,一会担心孩子们手指会被划破,一会担心孩子们课间会拿刀玩,危险风险太高,于是我先让孩子们买好,在刻刀上贴上姓名贴,带来就直接上交,课中我先学习刻纸视频,再发工具,我们告诉孩子们将自己喜爱的范作粘贴在宣纸上,两脚自然平放,头要抬起,鼻对刀锋,两眼距刀锋约三十厘米。 坐姿正确。右手握刀,左手的食指稍用力按在将要下刀的位置左侧,本着先右后左,先复杂后简单的顺序开始工作。以手腕和手指的力像拉锯一样,下刀的时候施加向下和向前的力,刀刃在纸里向前走,拔刀的时候,直接上提,刀刃不要向纸张施加切割力。收刀时,刀杆向运刀的反方向倾斜,保证刻的得刀刃在收刀的位置形成垂直于纸面的切口,避免底层的纸刻不断,同时还要避免过刀将底层的线条切断。虽然过程很漫长,大多数孩子第一次都以失败而告终,在数次尝试后,美轮美奂的作品诞生了,课后,我们还对自己的作品发挥了想象力,完成了一幅幅精美的作品。

空竹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空竹,古称胡敲、空钟、空筝,俗称嗡子、响铃、转铃、老牛、闷葫芦、风葫芦、响葫芦、天雷公公等,属于汉族民间传统玩具。空竹游戏一般称为抖空竹,也叫抖空钟、抖空筝等。不过,一般大都简称为“空竹”它能抖出种种花样。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苑中一株灿烂的花朵。我们班新转来一个同学,他的特长就是抖空竹,虽只会一些简单的,但也已经让我们班孩子激动不已,为提起孩子们的兴趣,我特意联系了溧阳空竹传人邢爷爷,他发过来的视频彻底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这学期,每个星期的体育课,孩子们都会带着他们最爱的空竹,从入门开始学起,刚开始,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学,但接受能力还不如孩子们,第二天,好多孩子都来告诉我,入门技巧我学会了,空竹的线不会再打结了,还迫不及待的一展身手。在实践中,因转速不够,空竹转动不稳,在翻转时出现摆动,造成脱绳。抖绳松动,空竹随绳转动的轨道失去力量滚动支撑,也会脱绳。翻转搭臂时空竹滚动轨道变动,转体没有跟上,造成绳的轨道扭曲,转动的空竹不能沿着原来的轨道运行,而脱绳。为此,我们对应着各自存在的问题,寻找我们班夏杰小老师和邢爷爷的帮助,  找倒了解决方法:加大这竹转速,让速度变快后再进行背溜动作。右手注意保持绳不松,顺着空竹左转的劲绷好。在搭臂的时候,身体向右略,用太极般的顺劲,带动左手臂和向左略转,在转动到位时,有一种缓冲的停顿,向写字的顿笔等。就这样,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我们从空竹在绳上开始转动、加速、交叉到金蝉脱壳、抬头望月、平沙落雁、蚂蚁上树,完成了一系列动作,从中也明白了:每一次的进步都是建立在自己的几次失败的基础上,正所谓成功是失败之母。这项非遗文化将在我们班继续开花结果,传承和发扬。

脸谱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五彩缤纷的戏剧脸谱不同于面具,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独具风格的造型艺术,饱含中国古典元素。我们先通过网络查找相关京剧脸谱的特点和绘京剧脸谱的技巧。一张张色彩鲜艳的脸谱及背后的含义引起我们的兴趣,大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拿起画笔,结合自己的创意,用鲜艳的色彩开始绘画。经过一个小时的创作,一张张独具非遗特色的京剧脸谱在我们笔下应运而生。大家兴高采烈地展示着自己的作品,这项活动零距离体验了京剧这门非遗文化,还丰富了自己的学习生活。

除此之外,在穿城而过的京杭大运河畔,矗立着一座面积不大却古迹星罗的公园,因与苏东坡有着非常深厚的渊源,而常常游人如织——它就是常州东坡公园。苏东坡在常州做了许许多多的好事,老百姓一直惦念着他的恩情,有许多景点,是对苏东坡关注老百姓的一个见证。你比如说东坡香泉井啊,还有苏东坡藤花旧馆,都是苏东坡爱民的一个景点。东方盐湖城景区是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推出的25个无限定空间非遗进景区试点项目之一,景区打造了金坛刻纸、烙画等非遗展馆,并配套推出一系列演艺、体验项目,让非遗巧妙融入景区。有机会,我还想和孩子们一起穿梭于非遗的“活态”场景中,真正体现“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传承理念。

我们,就是那小小的苔花,虽然力量微弱,却静静地、悄悄地,展现出美丽的青春,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展示着自己的力量。此次活动不仅锻炼了孩子们的动手能力和交际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对国粹的鉴赏能力。让辖区孩子们零距离接触京剧脸谱非遗文化,培养孩子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非遗之花必将开出更为绚烂的色彩!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主办单位: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苏ICP备05086717号-1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技术支持: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常州万兆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访问统计

苏公网安备 3204120200109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