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课题研究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各阶段的教育教学已取得了初步成果,小学数学教学也不例外。教师的教学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越来越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教师的教学方式发生了改变,更注重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注重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教育教学软硬件资源正不断更新,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更宽广的学习资源。但在课堂教学中仍不免看到许多不利于学生发展的不和谐因素,如: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不清晰,课题教学逻辑结构不严谨,教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吻合,教师的语言不清晰,板书不能突出重点等都使课堂教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落实“以人为本”。课堂表面热闹了,但学生的发展和能力的提高却不容乐观。我校处于常州西南地区,是一所农村小学,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普遍不够重视,这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提出了“建构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这一课题的研究,它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研究目标:
1、通过组织、实施清晰地数学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2、通过研究,构建清晰地课堂教学过程,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3、通过研究,使课程改革落到实处,真正做到“高质量,轻负担”。
4、通过研究,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增进师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情感关系,满足学生成长发展的情感需求。
三、研究内容:
1、清晰的教学目标的研究;
2、清晰地课堂教学过程的研究;
3、清晰的知识逻辑结构的研究;
4、清晰的师生思维过程的研究;
5、清晰的师生语言表达的研究。
6、清晰的板书设计的研究。
7、清晰的练习设计的研究。
8、清晰的课堂小结的研究。
四、概念界定:
1、建构:在文化研究、社会科学和文学批评上的使用,建构是指在已有的文本上,建筑起一个分析、阅读系统,使人们可以运用一个解析的脉络,去拆解那些文本中背后的因由和意识形态。
2、教学: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通过这种活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积极自觉地学习和加速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学生多方面素质全面提高,使他们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
3、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教育教学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手段,它是教师给学生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它主要包括教师讲解,学生问答,教学活动以及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所有教具.也称“班级上课制”。
4、清晰的课堂教学: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课堂教学。即能够促进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已有的适当观念之间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联系的课堂教学。
五、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也译作结构主义,是认知心理学派中的一个分支。建构主义理论一个重要概念是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对世界的知觉理解和思考的方式。也可以把它看作是心理活动的框架或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或者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基础。因此,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认知发展受三个过程的影响:即同化、顺化和平衡。建构主义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由于个体的认知发展与学习过程密切相关,因此利用建构主义可以比较好地说明人类学习过程的认知规律,即能较好地说明学习如何发生、意义如何建构、概念如何形成,以及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包含哪些主要因素等等。总之,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可以形成一套新的比较有效的认知学习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较理想的建构主义学习环境。
2、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是建立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之上的。人本主义主张,心理学应当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而不是将人的心理肢解为不完整的几个部分,应该研究正常的人,而且更应该关注人的高级心理活动,如热情、信念、生命、尊严等内容。人本主义的学习理论从全人教育的视角阐释了学习者整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发展人性;注重启发学习者的经验和创造潜能,引导其结合认知和经验,肯定自我,进而自我实现。人本主义学习理论重点研究如何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其从自己的角度感知世界,发展出对世界的理解,达到自我实现的最高境界。
六、研究对象:
本校各年级部分班级学生和部分数学教师。
七: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组织参与研究的教师收集、学习与本课题有关的理论与经验,并做好理论学习笔记。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课改年级课堂教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清晰的课题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八:研究步骤和具体安排:
本课题分三个阶段展开:
1、准备阶段:(2010年12月——2011年6月)完成文献资料的收集、学习,制订课题方案,调查分析本校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建立研究工作机制,拟定各阶段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11年7月——2014年6月)按课题方案进行操作研究,探索建构清晰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策略。通过中期汇报,发现问题,调整研究方案,进一步探索,积累资料。
3、总结阶段:(2014年7月——2014年12月)实施操作过程中积累的资料进行汇总、分类,做好资料的补充、完善工作。撰写课题结题报告,接受有关专家、领导对课题进行评审鉴定。
八、研究成果形式:
1、论文、教学案例;
2、课堂实录音像资料;
3、典型教案和教学课件;
4、课题网站;
5、研究报告。
九、研究组成员及分工:
组长:何志良
副组长:蒋钘、闻益梅
中心组成员:任晓霞、臧 斌、王佳波、薛仁良、陈志强、储红军、杨亚君、王红霞、蒋惠珍、蔡伯英、虞兰琴、钱彩华、谈 莉、王文霞、蒋培华、白玉仙、冯菲菲。
何志良负责本课题研究的策划和组织管理、研究方案和结题报告的起草和执笔工作,蒋钘、任晓霞老师负责课题的管理和策划,陈志强和薛仁良负责研究课堂教学实录和课堂网站建设工作、资料的积累和宣传工作,臧斌和王佳波负责课堂教学分析工作。所有课题组成员承担各教学班的课题研究的具体操作,及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组内成员研究协商,提出解决方案,修改研究方案。
2010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