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节课的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了四个环节的内容:
(一)创设情境,感知平均分;
新课开始,从美猴王带来了一些桃,引出分桃,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同时选择人人喜爱的动画人物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二)实际操作,学习平均分;
例题让学生在分桃的情境中引导: 这几种分法你认为哪种最好?为什么?从而让学生感受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只是这种问法无法很好地引导学生到“平均分”上,可以改成“这么多分法你能把它们分成两类吗?”从而得出一类是“平均分”,一类不是“平均分”。
后面分8个桃让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在分桃子的时候再次感受平均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三)应用拓展,理解平均分;
在教学“试一试”时,让学生再次操作学具,按要求摆小棒,通过分,观察、交流,让学生经历平均分的全过程,体现分的多样化,从而得出:把一些物体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
(四)体验成功,回味平均分。
在后面的练习中,让学生判断了哪些是平均分哪些不是平均分后追问:第二幅图为什么不是平均分?怎样改变可以使它变成平均分?通过师生之间对这些问题的交流,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同时也让学生在辨析中进一步加深了对“平均分”的意义的感悟。
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整个活动都是在学生通过动手分学具的过程中,达到了全员参与。通过自己亲身的体验、亲自动手实践,得到平均分的概念: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再多次经历分学具的过程,使学生明白“每几个一份的分,也是平均分”的道理,学生在摆一摆、分一分、圈一圈、说一说的过程中,感知平均分的概念,为学生后续学习认识除法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