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实施策略
一、教学预设要“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并重
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半小时课堂”的基本理念是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而教材是学生学习活动的有效载体,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需要,明确小学数学课堂要达成的目标,才能确定学生要“学什么”和“怎么学”,才能预设出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环节。教材分析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通过教材分析可以明确编者的意图,准确定位教学目标。教师要有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
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和认识特点,才有可能比较准确地把握学生特定学习活动中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才有可能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发展、情感与态度三个维度上设定恰如其分的教学目标。
二、课前准备要“有形” 与“无形”兼备
1.“有形”是指对教具、学具的准备。
教具、学具的准备是件费时且繁杂的工作,很多教师会怕麻烦,虽然教室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一应俱全。但经常是被打入“冷宫”,形同虚设。只有在公开课的时候才充充门面,不管是否真正需要,都会做个课件,以示现代化。平时还是习惯于在黑板上抄几个问题(现在连小黑板都很少用)。而对于学具的考虑,则更加缺少。到了临上课了或教学进行到某个环节(或感觉讲不清楚了)时,才想起来应该让学生带一点小棒、剪刀、图形等非常简单的学具,在教学时可能就事半功倍了。
2.“无形”是指教师、学生心理状态的准备
在课前准备中除了考虑如何教、如何练,以及学具、教具等“有形”的准备时。要提高课堂效率,学生的情感调动也是非常重要的。然而在平时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当上课铃响后,老师在学生还在匆匆忙忙找书、找本子,学生的心理状态,还没有回到课堂中来的情况下,老师就急匆匆地喊“上课”,看似抓紧课堂时间,其实教学活动的效率是低下的;有时教师自己情绪低落,进入教室懒洋洋得喊了声“上课”,学生听了,也就懒洋洋了一节课。
没有激情的学习是低效的,老师在上课前,还应让自己、学生在心理上得到适应和准备,当学生所有的目光都看着你的时候,再响起那充满激情、热情的一声“上课”,这时,课堂才是有效的。
三、情景创设要“趣味”与“实效”兼顾
新课程实施以来,创设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已形成了大家的共识。但是我们不难发现,在现实教学中,老师们在创设情景时,过多的考虑情景的“趣味性”,忽略了情景的“实用性”,一些情景的应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四、课堂评价要“真实”与“激励”相融
一般来说,课堂评价要客观真实。鼓励和赞扬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如果脱离了客观评价,鼓励和赞扬就失去了应有的价值。真实的课堂评价才能给予学生有效地激励,从而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然而现行的大班教学,每班有四、五十个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有不同于他人的先天素质和生活环境,都有自己的爱好、处和不足。以前我们采用同一把尺子来衡量学生,用同一个标准来鉴别学生。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个别差异,关注和理解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依据学生不同的背景水平和特点,灵活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
五、课堂练习要“基础”与“拓展”并用
清代教育家颜元有句名言:“讲之功有限,习之功无已!”我们知道概念要通过练习理解,知识要通过练习巩固,技能要通过练习形成。为了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布置作业的时候,要考虑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让不同的孩子都能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每一节数学课都有其最基本要达到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保底”作业,要求每一个学生通过努力都能达到,并力求在课堂上完成。
当然,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除了关注一般的学生和一少部分暂差生外,也要关注部分优等生的需求,除了一些基本题以外,都应留一些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使他们得到更好的发展,即所谓的“拓展”。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是我们一直所追求,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要求,作为教师,要考虑的方面还有很多,如:在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是否注重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设计的活动是否是学生学习过程中所必须的,有了活动后,学生的体验就有了吗?学生的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有机结合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