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成果 更多>>
研究小结(钱春霞) 12-01
教学设计(钱春霞) 12-01
学期总结会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学期研究总结(臧斌)… 12-18
  中期评估 更多>>
您现在的位置: 常州市武进区湟里中心小学 >>建构清晰有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理论学习
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发布日期:2011-10-17   点击次数:    作者:钱彩华  来源:

 

小学低年级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策略
 现在随着新课程标准的逐渐广泛实行,新课程的理念也逐渐成为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并深入教师的课堂教学工作中。课堂教学是促使良好学习结果产生的主渠道,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全面提高教学教育质量,提高学生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所以我觉得教师应该特别注重平时的课堂教学的安排和设计。
一、深入钻研教材,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现在我们所用的数学书是苏教国标版的实验课本,而苏教国标版的实验课本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将一个教学内容分层次、分年级教学,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本节课所需要把握的“度”。比如《新课程标准》指出了空间观念在分析和抽象层次上的表现,如“能从较复杂的图形中分解出基本的图形”“能描述实物或几何图形的运动和变化”“能采用适当的方式描述物体间的相互关系”等等,所以每个年级安排的“观察物体”的教学要求也不同,如果教师不认真钻研教材的话,就很难把握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甚至是超出教学的要求。因此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钻研好教材的一字一句、前后顺序、每幅插图和例题习题。
二、创设生活情境,增强课堂教学氛围。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教学时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切入口,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教学题材,激起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培养喜欢数学的思想感情。例如:在教学“认识6-9”时,我首先就让学生来说说他们最喜欢的节日是哪一个,若听到学生说到“六一儿童节”的时候让他们说说在幼儿园中过“六一儿童节”的情景,这时学生的情绪很兴奋,接着再引入教学的例题中,让学生认识到数学也是在快乐中产生的。除了要注重结合生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我们还需要活用活动和游戏来巩固新授知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好玩、好强、好胜等特点,设计生动活泼、灵活多变的活动,如:观察、测量、演示、“传口令”、“看谁算得又对又快”、“夺红旗比赛”、“找朋友”等游戏。学生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在不知不觉中就学到了不少有用的知识,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总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是要让学生感到数学中“有意思”、“有故事”、“有成功”。只要老师在教学中善用脑筋,多让学生感受师爱、联系生活、动手操作、化静为动、互相竞赛,相信课堂教学的效率就达到百分之百了。
三、重视情感策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情感因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为从有效的调查中表明,只有当学生喜欢这个教师时,他才会愿意接受你的意见、愿意听你的教学。所以,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也不能轻视情感因素的作用。
1、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四、加强师生互动,活跃课堂教学气氛。
学习交往理论认为,多项交往的组织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宽,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热烈的课堂气氛,有利于课内信息的沟通,有利于学生们间互帮互学,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适时引用小组合作学习模式,使师生、生生之间相互补充,相互启发,相互评议,以达到训练思维品质,发展学生智力的目地。强调师生交往,构建互动的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也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
学习心得:作为低年级的数学教师,由于我们所教授的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特殊——他们更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我们必须安排、设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课堂教学策略。根据新课程的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把握本节课所需要把握的“度”。例如在教学《可能性》的时候,二年级只需要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并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获得初步的概率思想;而三年级却与“统计”内容相结合,让学生经历实验的具体过程,从中体验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能对简单实验可能发生的结果或某些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作出简单判断,并作出适当的解释,所以在教学二年级的教师特别要注意在教学延伸方面的安排,一不留神说不定就会延伸到三年级的教学内容中去。除了要把握教材所设计的教学内容的“度”,教师还需要给学生留下创造的空间。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内容(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和体验方面的内容,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老师所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接着,就可以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处处有数学”,从而使学生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主动求知的情感。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置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人格,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种信息包括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以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通过这种广泛的信息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附件

    关闭窗口
    打印文档
    版权所有:江苏省常州武进湟里中心小学┋ 联系电话:0519-83348221┋ 传真:0519-83341021
    备案序号:苏ICP备05079923号 技术支持: 常州万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