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数学中体现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
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无论课程改革到哪一步,“有效的课堂”是我们教师永恒的追求。
如何在把握新课标理念下,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目前课改热点问题之一。下面结合我校开展的校本教研课题《陶行知教育理念——构建“做学教合一”的小学数学课堂辅导模式》,以及一些教学实例,谈谈本人的点滴看法。
一、“做”数学,能更直观形象地感悟和理解新知。
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变“听数学”为“做数学”。学生对数学的体验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
,动手操作能促进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对所学知识产生深刻的体验,从中感悟并理解新知识的形成和发展,体会数学学习的过程与方法,获得数学活动的经验。如:《20以内的进位加法——9加几》一课,我先布置学生根据算式“13-9”摆小棒,看看得数是几,然后请学生展示摆法,并板书计算思路,从而突出了较优化的方法“破十法”:从13里拿出1个十,从中去掉9根后剩下1根,再把这1根和3根合起来,就是4根。这样为学生的操作活动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教师只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认识规律来设计、组织操作活动,并担当好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旨在让每个学生都经历每一个操作活动,引导学生把直观形象与抽象概括相结合,采取边说边操作的方式,让手、脑、口并用,在操作和直观教学的基础上及时对概念、规律、算法等的本质属性进行抽象概括,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做”数学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获取新知的有效方式。
二、“做”数学,使学生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进而达到促进分析综合,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如:《1000以内数的认识》一课,为了体现了较强的思维层次性,关注并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我在“数实物”到“数数字”的过程中增加一步——让学生动手拨计数器数,这样从“数具体实物”抽象到“数计数器上的珠子”再抽象到“数数”的活动设计,遵循了儿童建立概念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循序渐进、由具体到抽象地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缩小了思维的跨度,使学生的思考过程更有梯度,体现了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层次,从而帮助学生更准确、全面地把握较抽象的知识。
三、“做”数学,引导学生亲身探索发现新知,能学得更扎实、牢固。
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面对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要使他们乐于接受,能主动探索,最有效的教学是让他们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其中,身体力行知识的生成和发展,主动地发现知识,有效的建构知识。如:上《统计》一课,为了突破本课的重难点:认识“以一格表示2个单位”的统计图,我作了如下的安排:1、创设“报名参加校运会项目”的情景,组织学生运用旧知进行投票、唱票、用画正字法记录。2、把记录结果填入统计表。3、为学生提供一幅格子数比较少的统计图。当学生发现统计图的格子不够表示人数时,我及时把握住这个激疑点,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去想办法解决,然后把想到的各种办法作交流、对比,再选择较优化的“用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让学生在比较、筛选的过程中,切切实实地体会这种方法的优势,从而产生“想学”的愿望。果然在实施过程中,教师敢于放手的“导”给了学生积极探索的机会,燃起了他们主动交流的热情,他们活跃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现,想出了许多连老师在预案里都没考虑到的办法(如打斜格),其实这些办法在原理上跟“用一格表示2人”的方法是一样的,就这样,教学的重难点也就顺利地突破了。这样的教学,教师“扶”得少,学生创造得多,而且学得积极、学得主动、学得快乐。其实,每一次解决问题的时候,教师都应该在方法上引导,在关键处点拨,要敢于放手让他们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在可能的条件下亲自去发现尽可能多的东西,充分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寻求解决的办法,允许学生出现错误和不足,然后在对比和修正中掌握新知,这样学生在亲身经历、探究中学习到的知识远比老师交给的要扎实和牢固得多。
此外,让学生“做”数学,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同时还能反映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教师能得到及时反馈,作出相应的调整策略。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是课堂教学永恒的追求,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没有参与就没有教学,因而在教学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课堂上亲身去“做”数学,通过动手、动眼、动口,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作为教师应为学生“做”数学提供充分的条件,如:立足生活、联系、尊重学生的生活经验,注重情境的创设等,并随时关注学生“做”数学的状态、广度、时间、方式、品质及效果等,从而确保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心得体会:我深知:教师应用有效教学策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性的过程,是一个研究的过程,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最好的基本的渠道。让我们在新课程“有效教学”的理念下,结合课堂“有效教学”的实践,不断积累和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伴随课程改革继续探索下去……